疾病详情-疾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疾病 >  妇产科术后排尿障碍
妇产科术后排尿障碍
作者
童晓文;李怀芳
概述

术后排尿功能障碍包括尿潴留、排尿无力、排尿延迟、排尿间断、排尿不尽感、尿频、尿急和夜尿等,是妇产科手术后常见的泌尿系并发症。由于尿潴留可以导致上述所有症状,并进而导致肾功能障碍和泌尿系统感染,所以诊断与干预必须及时。文献报道,广泛及次广泛子宫切除术后尿潴留发生率为3.8%~44.9%;尿失禁手术后尿潴留发生率为35%。

妇产科术后排尿障碍的病因

术后尿潴留是一较为常见但对其知之甚少的事件,与其发生有关的八个互不排斥的影响因素为:①有创性操作;②膀胱过度扩张;③膀胱敏感度降低;④膀胱收缩性降低;⑤流出道阻力增高;⑥排尿反射活力降低;⑦伤害性抑制反射;⑧原有膀胱出口病变。麻醉和止痛可以影响第2、3、4和6条。疼痛或不适引起的伤害性抑制反射是一个重要因素,因为交感神经传出支可以直接影响第4、5、6条因素。

病理生理

绝对或相对的排尿功能障碍多起因于膀胱收缩功能的降低(收缩幅度或持续时间的下降)或流出道阻力的升高。

(一)低活动性膀胱

膀胱收缩功能绝对或相对障碍可由诱发和维持正常逼尿肌收缩所必需的神经肌肉机制的某一环节暂时或者永久性改变导致。神经功能正常的个体中在排空反射受到抑制时也可以发生。排空障碍也可继发于骨盆和会阴区域发出的传出冲动增加而产生的反应结果或者由心理因素造成。非神经因素包括膀胱过度扩张导致的膀胱肌肉的损伤、中枢或者外周激活药物的反应、严重的感染及纤维化。

(二)膀胱出口过度活动或梗阻

病理性的出口阻力增高在男性患者中比在女性更容易出现。尽管这种情况经常继发于解剖性梗阻,但也可以继发于膀胱收缩时尿道内、外括约肌舒张功能的障碍或者过度活动。外括约肌协同功能失调是神经疾病或损伤患者常见的非解剖性梗阻的原因(与确定的解剖性因素相对),女性最常见的流出道梗阻的原因为括约肌性尿失禁术后继发的流出道受压或纤维化。

临床表现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诊断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治疗

排尿功能障碍的治疗目标:①保护或改善上尿路功能;②无或抑制了感染;③低膀胱内压足够储尿;④低膀胱内压恰当排尿;⑤适当的控制;⑥不使用尿管或造瘘;⑦社会接受度和适应性;⑧职业接受度和适应性。

术后短暂性尿潴留不需要手术处理,大多数排尿困难者给予保守治疗,如延长导尿时间、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都可痊愈。超过72小时并持续存在的尿潴留为持续性尿潴留,可能由于流出道梗阻所致,常需手术干预。

膀胱排空障碍的治疗通常包括:提高膀胱内压和逼尿肌压力,排尿反射的训练、降低出口阻力或上述方面的联合治疗。如果上述方法都无效,间歇性导尿同样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治疗方法。

(一)非手术治疗

1.导尿

导尿仍是现今治疗术后尿潴留的最常用方法。膀胱的过度膨胀将延迟恢复自发性排尿并导致膀胱输尿管反流、肾积水、泌尿道感染和尿失禁,长期尿潴留和反复泌尿系感染将导致膀胱壁纤维化及膀胱顺应性的丧失,故排尿困难的患者通过间歇或连续导尿解除膀胱高压状态至关重要。目前观点认为,应提倡周期性导尿,急性尿潴留应持续保留导尿1周,但定期夹闭尿管的训练意义目前存在争议;清洁间断导尿较长期留置导尿管显著降低感染率,并提高患者满意度,应使膀胱容量小于500ml并持续到盆神经功能恢复和残余尿正常;对于无法行清洁间歇导尿的患者,可考虑经尿道或耻骨上膀胱持续引流,但感染率较高。此外,长期引流也会引发膀胱尿道炎症、膀胱容积降低、膀胱结石等。此外,一种由磁性控制单位激活的尿道植入性装置是可代替导尿的简便有效方法;尿道扩张器对解除梗阻的疗效尚存争议,不推荐使用。

如果尿潴留持续4~6周不缓解,需行尿动力学检查测定尿流率和膀胱压,以排除膀胱流出道梗阻。

2.药物治疗

对于由麻醉导致的尿潴留可以使用麻醉药的拮抗剂,如阿片受体拮抗剂(纳洛酮0.1~0.2mg,此剂量常可影响镇痛效果)或阿片类药物外周拮抗剂(甲基纳曲酮0.3mg/kg,不影响镇痛效果);α受体拮抗剂作用于膀胱括约肌与三角肌中的α受体,发挥抗肾上腺素能神经的作用,抑制胆碱酯酶的生成,作用于膀胱表面平滑肌,促进排尿。抗胆碱酯酶药(如新斯的明)和拟胆碱药(如氯贝胆碱)可通过减少乙酰胆碱破坏及模拟乙酰胆碱的作用来改善尿潴留,但应注意药物不良反应,如心动过缓、呕吐、肌束震颤等。

3.经皮胫神经电刺激/胫后神经电刺激

在保守治疗效果不佳的情况下,可使用经皮神经刺激装置和电极垫,通过对储尿和排尿的各反射通路或效应器官施加电刺激而达到治疗目的。治疗成本低,不良事件发生较少。

4.其他非手术治疗方法

其他非手术治疗方法还包括限制液体摄入量(fluid intake modification)、定时排尿(timed voiding)及盆底肌肉康复疗法(pelvic muscle rehabilitation)等。盆底理疗,激光和射频作为一种微创、低风险的干预措施被引入临床,用于女性LUTD。但还需要通过长期前瞻性研究来证明这些治疗方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二)手术治疗

手术为有创操作,在其他治疗方法都失败,且患者有持续的、严重的下尿路症状时可考虑选择。

1.尿道松解术

适用于抗尿失禁术后顽固性尿急伴或不伴急迫性尿失禁、残余尿量持续上升和尿潴留者;间歇性或持续性导尿4~6周后无法自主排尿者;残余尿持续3个月者。若患者术前排尿功能正常或体检发现尿道被抬高,则无须另行尿动力学检查。对未达到尿潴留诊断标准但有梗阻症状者,应先行非手术治疗,无效者方可考虑尿道松解术。术后新发尿急或急迫性尿失禁者可通过药物、限制液体摄入量、定时排尿和盆底肌肉康复疗法,无效者方可考虑尿道松解术。术后约有19%的压力性尿失禁复发,与尿道过度活动和/或内在括约肌缺陷有关,患者术前应被告知尿道松解术引起压力性尿失禁复发的风险。

对尿道松解术无效的患者,多由于尿道与耻骨再次形成了粘连带所致。有学者主张在尿道与耻骨间放置隔离组织(如带蒂大网膜脂肪垫或Martius唇),以防止黏附,但疗效不确定。

2.骶神经调节

将脉冲发生器植入患者骶孔内,将原本失衡的尿路控制系统的兴奋与抑制重新调节到一个平衡状态,适用于非梗阻性尿潴留患者。对照评估术前术后残余尿量、膀胱容量及最大尿流率,均有大幅度好转,70%的尿潴留患者每次导尿量减少50%以上,其中58%治愈(无须导尿),患者满意度为100%,但费用昂贵。

来源
中华妇产科学(第4版),第4版,978-7-117-34905-5
上一篇:粪失禁 下一篇:术后压力性尿失禁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