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pelvic congestion syndrome
盆腔瘀血综合征(pelvic congestion syndrome,PCS)的临床症状是以慢性盆腔痛、痛经、性交痛及排尿困难为特征。这些症状与女性骨盆内的静脉曲张和外阴及臀部非典型区静脉曲张有关。这些扩张的静脉源于卵巢静脉的异常血流(缓慢或逆行),常见于经产妇。
1.解剖学因素
女性盆腔循环有以下特点:
(1)盆腔静脉数量多于动脉
盆腔静脉的主干一般是两条静脉伴随一条同名动脉(也有只有一条的)。而中等静脉则常常是2条或3条静脉伴随1条同名动脉,而且在大的静脉干之间有较大的吻合支。起源于脏器黏膜、肌层及其浆膜的静脉丛,汇集成两只以上的静脉,流向粗大的髂内静脉。盆腔静脉数量上的增多是为了适应盆腔静脉流动迟缓的需要。
(2)盆腔静脉壁的特点
盆腔静脉较身体其他部位的静脉壁薄,缺乏四肢静脉所具有的由筋膜组成的外鞘,缺乏固有的弹性,而以容易扩张和形成众多弯曲的静脉丛,穿行于疏松的盆腔结缔组织中。而盆腔的中小静脉都没有瓣膜,只是在它进入大静脉前才有瓣膜。这些特点使得盆腔脏器的静脉系统就像是一个水网相连的沼泽一样,能够容纳大量迅速流入的动脉血。
(3)盆腔各脏器之间静脉相通
膀胱、生殖器官和直肠3个系统的静脉丛彼此相通,由于缺少瓣膜,故三者间任何1个系统的循环障碍皆可以影响到其他2个系统(图1)。

图1 膀胱、子宫及阴道静脉丛与髂静脉的关系
在盆腔静脉的这些解剖学特点的基础上,如受相关因素的影响,则促成盆腔淤血症而表现种种临床征象。
2.体质因素
有些患者由于体质的因素,血管壁组织显著薄弱、弹力纤维少、弹性差,易于形成静脉血流淤滞。即使第一次妊娠,虽然平时不从事长时间站立或静坐的工作,也可能出现盆腔淤血症的症状。
3.力学因素
不同力学因素证明能够影响盆腔血管的流速,从而改变局部血管的压力,静脉更易受其影响。
(1)站立体位
长期从事站立工作者,盆腔静脉压力持续增高,易于形成盆腔淤血症,久立后下腹痛、腰痛加重,白带量及月经量加多。此类患者常诉经过休息,症状往往减轻。
(2)子宫后位
虽然子宫后位不一定都产生盆腔淤血症,但常常是引起盆腔淤血的重要因素。临床上盆腔淤血症患者子宫多数是后位肥大的,当用子宫托使后位的子宫维持在前位时,腰痛就明显减轻。有人用官腔碘油造影证明:后位肥大淤血的子宫经悬吊后明显缩小。子宫后位时子宫卵巢血管丛随子宫体下降屈曲在骶凹两侧,使静脉压力增高,回流受影响,以致静脉处于淤血状态。
(3)早婚、早育及孕产频繁
生殖器官未成熟前就负担过重(性交、分娩)者易于产生盆腔静脉淤血。据有人研究,妊娠期卵巢静脉的血容量比非孕期增加60多倍,卵巢静脉的张力比非孕期增加2.86倍。
(4)便秘
便秘影响直肠的静脉回流,而直肠和子宫引导静脉互相吻合,痔丛充血必然引起子宫阴道丛充血,故习惯性便秘易于产生盆腔淤血症。
(5)阔韧带裂伤
有些人观察到阔韧带底部筋膜裂伤,是某些盆腔淤血症的唯一重要原因。他们认为阔韧带筋膜裂伤使得构造上薄弱,缺乏弹性,缺乏固有血管外鞘的静脉更失去支持,而形成静脉曲张,还使子宫后倒。手术中发现:阔韧带基底部裂伤可累及阔韧带前面或后面,并向两侧延伸。有时浆膜的裂口清晰可见,但有时裂口甚小,似小的糜烂、擦伤一样,并有液体渗出。而在修补阔韧带及其基底部筋膜裂伤后,不仅使子宫后位得到有效的矫正,阔韧带静脉曲张及盆腔淤血症状也随之消失。阔韧带裂伤与分娩有关。
4.自主神经紊乱
尽管有上述种种原因及解剖学病变,但至今不少妇产科医生认为盆腔淤血征的主要症状是易疲劳、腰痛、性感不快等,在很大程度上系因自主神经紊乱的结果。
5.输卵管结扎术后
王振海等作了这方面的研究,认为由于输卵管系膜内含有丰富的子宫、卵巢静脉末梢吻合支,由于子宫角经卵巢静脉回流,结扎手术本身机械性干扰盆腔血流动力学,而更主要的是与手术时损伤输卵管系膜血管有关,从而影响子宫、卵巢静脉回流,造成盆腔静脉淤血征。
6.其他
临床上发现子宫肌瘤、慢性盆腔炎(尤其是形成输卵管卵巢囊肿者)、哺乳期闭经、子宫颈糜烂(中度以上者)等患者,在行盆腔静脉造影时,有的显示盆腔静脉淤血影像。而精神影响(长期忧郁、久病、失眠等)及雌激素水平波动(经前期、围绝经期)者又具有类同盆腔淤血征的症状。前一类情况的盆腔静脉淤血影像可视为一种并发变化;后一类情况则可考虑为盆腔淤血的加重因素。
盆腔静脉瘀血被认为是本病的主要病理变化。由于前述种种因素,首先使解剖构造薄弱的一部分盆腔静脉在功能上发生变化,影响血流运行,形成淤滞,又通过神经血管间的相互影响,波及整个生殖器官,以及与生殖器官密切相关的乳房,在临床上表现为前述的综合征。由于瘀血而引起的局部组织及相关器官的水肿,但开始时是暂时性的、可逆的,持续多年或反复加重后,则可以产生持久性变化。由于慢性缺氧而致结缔组织增生及纤维化形成,表现为子宫体一致性肥大、变软、充血,呈紫色或有瘀血斑点及浆膜下水肿,多数呈后位。子宫颈亦肥大,呈紫蓝色,有的表现为糜烂。子宫内膜间质水肿,血管充盈。卵巢表现为水肿样,白膜粗糙,一般较大,有时呈囊状;长期瘀血者,则又因结缔组织增生而变硬变小。往往导致经前期盆腔胀痛不适及月经量增多。乳房表现周期性水肿导致胀痛。
1.一般治疗
(1)改变体位
改变习惯性的仰卧位为侧卧位,长期从事站立或静坐工作的患者,可采用周期性休息,调节体位,以减轻盆腔静脉淤滞。
(2)体育锻炼
作适当的体育锻炼以增强盆腔肌张力及改善盆腔血液循环。一般效果较好。
(3)胸膝卧位
有子宫后位的患者,每日坚持2~3次持续10分钟的胸膝卧位,可使盆腔疼痛的症状得到减轻或缓和。
(4)调节自主神经
一方面做心理治疗,认识此为功能性而非器质性疼痛,一般不需手术,以减轻患者的恐惧心理。另一方面可试用自主神经调节药、镇静药或肌肉营养药,如谷维素、维生素E、氢溴酸、加兰他敏、新斯的明、地西泮(安定)等。
(5)理疗
加速盆腔血流速度,减轻盆腔血液淤积。
(6)活血化瘀
根据“通则不痛”的道理,采用活血祛瘀的治疗原则(如丹参、红花、川芎、当归、桃仁、蒲黄、灵芝等),有一定效果。
2.经导管栓塞疗法
Michsel等1994年报道了此方法。先行卵巢静脉造影术,然后从股部插入8号导管,进行卵巢静脉栓塞,最后行卵巢静脉造影证实卵巢静脉闭塞。
3.手术治疗
(1)圆韧带悬吊术及骶韧带缩短术
适用于肥大、后位子宫,欲留子宫及附件的年轻患者。将后位的子宫变为前位,常能使肥大的子宫体及子宫颈缩小,盆腔疼痛等症状减轻或基本消失。效果较好。
(2)经腹全子宫及附件切除术
适用于40岁以上近绝经期的妇女。应将曲张的子宫静脉及卵巢静脉尽量切除。
(3)阔韧带筋膜横行修补术
适用于年轻、尚需生育而因阔韧带裂伤所致的严重盆腔淤血征。此方法使绝大多数患者获得了良好的效果。所有患者子宫都恢复了正常位置及正常大小,且症状及征象也几乎全部消失。但手术修补后的患者再次怀孕时需行剖宫产术,否则可使修补术失败(图2)。

图2 阔韧带筋膜裂伤及其修补
血管外科协会(SVS)和美国静脉论坛(AVF)建议对PCS患者单独或联合使用弹簧圈栓塞、插头式栓塞物栓塞或经导管的硬化疗法进行治疗。如果无可供选择的非创伤性治疗方法或这些治疗失败,建议手术结扎和切除反流的卵巢静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