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red degeneration of uterine myoma
子宫肌瘤红色变性(red degeneration of uterine myoma)是一种发生于子宫肌瘤的特殊类型的坏死。1899年,Gebhard最早报道了这种变性,随着认识及经验的不断积累,此种变性随后逐渐为妇产科临床医师及病理医师所关注。国内外报道其发生率分别为2.5%~3.5%及7%~8%,其中与妊娠相关的子宫肌瘤红色变性可达20.3%~38.4%。妊娠期行子宫肌瘤剔除术者中,约40%存在子宫肌瘤红色变性。
当子宫肌瘤的血液供应由于各种原因发生障碍,可引起肌瘤组织局部营养不良,则会发生变性及坏死,红色变性即是其中之一。其多发生于妊娠期及产褥期,也可见于育龄期非妊娠妇女或绝经期妇女。
子宫肌瘤红色变性绝大多数发生在最大的肌瘤,在非妊娠期以肌壁间肌瘤最多,在妊娠期则以浆膜下肌瘤为主,病理改变大体表现为肌瘤组织中囊腔形成,剖面呈典型的半熟牛肉样改变,色暗红,质地软,且典型的肌瘤漩涡状结构消失。一般最初变化可能是由于肌瘤组织血供受阻引起脂肪变性,剖面先呈灰黄色,之后继发出血性梗死,特别是在妊娠期,子宫血流量增加,肌瘤生长相对迅速,压迫假包膜内的静脉,或其他原因使静脉回流障碍,肌瘤组织内发生瘀血,进而水肿及血管壁渗漏,最后导致壁薄的小动脉血管破裂出血及红细胞溶解。此时肌纤维隐约可见,坏死区有较多脂肪小球沉积,但肌细胞核均消失,周围血管内可见血栓形成。
子宫肌瘤红色变性的发生原因尚不十分清楚,可能是子宫肌瘤内部的血管发生退行性改变,引起血栓或溶血,导致肌瘤组织局部缺血坏死,坏死区域的血红蛋白自血管壁渗出,进入肌瘤组织内所致,但并无细菌侵袭现象。
亦有认为子宫肌瘤红色变性发生在透明变性的基础之上,原有透明变性的肌瘤并发出血坏死所致,常继发于静脉阻塞,间质血管内可见血栓形成。其他可能诱发子宫肌瘤红色变性的高危因素尚有盆腔手术史、多次分娩史、应用性激素、肌瘤生长过于迅速、放置宫内节育器、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上述因素均可引起肌瘤供血不足及局部血流障碍,从而诱发红色变性。
妊娠期和产褥期子宫肌瘤红色变性大多采用保守治疗,以抗感染、对症、预防流产及早产为主,通常经上述处理均能缓解症状,病情获得好转。有报道证实肝素治疗妊娠期子宫肌瘤红色变性可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可能与改善了子宫肌瘤局部血运相关。仅极少数发生红色变性的子宫肌瘤甚大或经上述保守处理效果欠佳,可考虑实施手术治疗。
一般而言,妊娠期及产褥期需做子宫肌瘤处理者不多,原则上不做子宫肌瘤剔除术,原因如下:①妊娠期子宫血运丰富、充血明显,剔除子宫肌瘤后易引起术后出血、创面感染等;②妊娠期子宫肌瘤局部水肿、充血、质地变软,常致肌瘤与子宫肌层界限不清,有时难以完整剔除;③妊娠期子宫肌瘤因性激素变化而增长迅速,但并不代表肌瘤的真实大小,一般于产后会自发缩小;④妊娠期做红色变性的子宫肌瘤剔除术易干扰妊娠,导致流产或早产;⑤产褥期处理红色变性的子宫肌瘤也极易引起出血及感染;⑥子宫肌瘤剔除术后的子宫壁切口将增加妊娠晚期子宫破裂的风险。
非妊娠期子宫肌瘤红色变性者,若肌瘤较大,结合症状、体征,如有手术指征,则按子宫肌瘤手术原则处理。对于年轻有生育要求者,则在保守治疗病情稳定后,可行子宫肌瘤剔除术,保留子宫及患者的生育功能。
子宫肌瘤在妊娠期迅速增大,较易发生红色变性,对母儿均可造成不良影响。从预防角度出发,对于年轻有生育要求的女性,如孕前发现肌瘤较大、部位特殊,建议先行肌瘤剔除术,以防止孕期肌瘤红色变性而致流产、早产,以及因肌瘤阻塞产道而致梗阻性难产和剖宫产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