鹦鹉热衣原体(Chlamydophila psittaci,CPs)首先从鹦鹉体内分离出来,以后陆续从长尾鹦鹉、鸽子、鸭、火鸡、海鸥和相思鸟等130种鸟类的体内分离出来,鹦鹉热衣原体有多个不同的种,可感染大多数鸟类和哺乳动物。是引起禽类呼吸道和消化道疾病的病原体,并可引起人类和多种动物的感染,简称鹦鹉热。人类有无原发性的CPs感染问题,尚在争论之中。但人类的鹦鹉热作为一种养禽业的职业病已被医学界所公认,依据感染的程度和感染者的个体差异,病情预后不同,严重者甚至导致死亡。鹦鹉热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并对世界各国的禽类养殖业造成巨大影响。2012年英国苏格兰某区出现鹦鹉热暴发,严重威胁人类健康。
患鹦鹉热的高危人群包括养鸟及爱鸟人士、养鸽者及宠物店的工作人员。吸入粪便气溶胶、粪尘和含病原的动物分泌物是感染的主要途径。儿童极少患病,可能与较少接触鸟类有关。
尚不明确,衣原体抗原在复制期间释放到宿主细胞表面,引起宿主免疫应答,由于免疫时间短暂,可能发生再感染或持续感染,合并其他病原体感染时,CP可破坏正常的清除机制,便于其他病原体侵袭。
作为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快速准确的诊断和检测手段对于控制该病的流行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常用的检测方法包括衣原体培养、PCR技术、免疫学诊断方法等。培养法阳性率低且操作方法较复杂,不适合做常规诊断。免疫学检测方法包括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免疫荧光法(MIF)、补体结合试验(CF)等。MIF和CF耗时、成本较高,并需要具有熟练的操作技术人员,且结果易受主观因素的影响。ELISA法快速、方便、廉价和检测可批量化,因而具有较大的优势。但至今为止,尚无令人满意的诊断CPs感染的ELISA方法。PCR等分子生物学方法假阳性高。有研究完成了对多株鹦鹉热衣原体全基因组测序,揭示了不同株之间外膜蛋白基因、多形态膜蛋白多基因家族、Ⅲ型分泌系统基因和包涵体膜蛋白基因的相同性与差异性。还有研究建立了核酸染料实时PCR(SYBR green real-time PCR)方法检测鹦鹉热衣原体,快速、敏感,已用于兽医学的常规检测方法。
治疗推荐使用的特效药是四环素或红霉素(erythromycin),剂量按30~40mg/(kg·d),每日分次口服,约需连续3周。8岁以下儿童可选择应用大环内酯类药物,如阿奇霉素或红霉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