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疾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疾病 >  需氧菌性阴道炎
需氧菌性阴道炎
基本信息

英文名称 :aerobic vaginitis

作者
薛凤霞;范爱萍
英文缩写
AV
概述

需氧菌性阴道炎(aerobic vaginitis,AV)是阴道内乳杆菌减少或缺失、需氧菌增多引起的阴道炎症。患者阴道菌群多样性增加,常见B族链球菌、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粪肠球菌、咽峡炎链球菌、肺炎克雷伯菌等多种需氧菌和兼性厌氧菌。AV除具有病原体复杂的特点外,还易合并其他阴道感染。AV增加性传播病原体(如人乳头瘤病毒、阴道毛滴虫、沙眼衣原体等)的感染风险,还与盆腔炎症性疾病、不孕症及流产等不良妊娠结局有关。若诊治不及时,严重影响女性生殖健康,增加社会卫生经济负担。

病因及发病机制

目前尚不清楚,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1.菌群失调

国内早期通过细菌培养法发现AV的病原体多数为肠道来源的细菌。如薛凤霞、范爱萍等研究显示,AV患者阴道分泌物细菌培养结果主要为粪肠球菌、链球菌、葡萄球菌等;刘朝晖、董悦等研究显示,AV患者以大肠埃希菌感染为主。随着二代测序技术的发展,发现AV病原体复杂,如薛凤霞、王辰等首次对80例AV和160例健康对照女性阴道细菌进行16S rRNA基因测序,发现AV患者阴道内乳杆菌相对丰度下降,多种需氧菌、兼性厌氧菌相对丰度都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包括无乳链球菌、咽峡炎链球菌、阴道加德纳菌、阿托波菌、肺炎克雷伯菌等。Donders等对20例AV、20例细菌性阴道病(bacterial vaginosis,BV)、18例健康女性进行16S rRNA基因测序,同样发现AV女性阴道内B族链球菌显著增多。阴道内乳杆菌减少、菌群失调,对阴道黏膜免疫的保护作用降低,从而容易发生AV等阴道感染。

2.局部免疫失调

AV患者阴道分泌物炎症因子IL-1β、IL-6、IL-8升高。IL-6是炎症级联反应的重要诱发因子,IL-8是一种趋化细胞因子,可募集中性粒细胞,导致上皮细胞剥脱,阴道黏膜变薄。一些重度AV患者有局部溃疡等表现,使用地塞米松治疗有效。以上均说明,阴道局部免疫失调可能参与AV的发病。

3.雌激素缺乏

阴道局部雌激素缺乏可导致阴道正常鳞状细胞比例下降,基底旁细胞比例升高。雌激素下降可能会引起更年期和哺乳期AV的发生。尽管雌激素治疗在AV治疗中起重要作用,但单独使用局部或全身雌激素治疗AV可能疗效欠佳,且多数患者雌激素水平并未降低。雌激素缺乏是否参与AV发病尚存争议。

4.其他

一些DIV患者维生素D水平下降,维生素D是阴道上皮结构蛋白如角蛋白合成的一种重要转录活化因子,其缺乏可导致阴道上皮结构完整性破坏而脱落。此外,一些AV相关致病菌如B族链球菌产生唾液酸酶,降解分泌型IgA,从而降低局部免疫防御能力,引起AV。

研究背景与流行病学

随着对具有类似临床表现及分泌物特征阴道炎症认识的不断深入,AV命名几经演变:最早追溯至1956年Scheffey等描述的一例“渗出性阴道炎(exudative vaginitis)”;1965年,Gray和Barnes基于患者阴道黏膜变薄、充血红肿表现,以及多量脓细胞和基底旁细胞的镜检特征,首次提出“脱屑性阴道炎(desquamative inflammatory vaginitis,DIV)”;1968年,Gardner系统描述了DIV的特征,即一种出现于卵巢功能正常者,表现为持续性、局限性阴道炎症,排除其他明确病原体感染,以阴道分泌物中未成熟鳞状上皮细胞、白细胞增多为特征的阴道炎;1994年,Sobel采用2%克林霉素局部治疗51例DIV患者有效,且发现该组患者阴道内乳杆菌明显减少或缺失,多数被革兰氏阳性球菌等需氧菌所替代,提出DIV可能与需氧菌感染有关;1996年,Paavonen提出DIV是需氧菌感染为主、细菌毒素引起的一种“综合征”;2002年,Donders等首次提出AV及诊断标准,并认为既往所认知的DIV是AV的重度形式。

目前,国际上仍同时使用DIV和AV这两个名称。妇科学经典著作《Berek & Novak妇科学》第16版至今仍沿用DIV;《威廉姆斯妇科学》第4版引入了AV。在美国、加拿大等国,专业机构以外较少进行AV的检查,相关指南尚未引入AV。在过去60余年中,国际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展对AV的检测,积累了循证医学证据,欧洲2011年阴道炎症管理指南首次引入AV的概念,并于2018年新版修订指南中对AV的诊治规范提出具体指导意见。国内自2008年认识了AV以来,临床上从最初对AV的认知不足,到如今在阴道感染诊疗中予以重视,相关研究成果也为国内外积累AV循证医学证据做出了贡献。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感染性疾病协作组于2021年形成了《需氧菌性阴道炎诊治专家共识》,在国内首次针对AV的诊治管理进行系统指导。

AV发病率因不同国家地区就诊人群、诊断方法的不同而异。国外研究报道,AV在阴道炎症中所占比例为4.9%~11.8%,国内数据为9.4%~23.7%。尚不明确引起AV的原因,但可能与反复阴道灌洗、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多个性伴侣等因素有关。

临床特征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诊断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鉴别诊断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治疗

尚无标准方案。建议根据镜检特点针对AV的可能病因进行分类管理,必要时联合治疗。

1.针对需氧菌感染

根据镜检背景菌群选择对应的抗菌药物。对于疗效不佳或反复发作者,也可根据阴道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调整用药。国内外的治疗经验总结如下:

(1)克林霉素

2%克林霉素乳膏5g,阴道用药,每天1次,共7~21天。对于重度AV(DIV),按照每周用药1~2次的方案维持治疗,连用2~6个月,可减少疾病的反复发作。

(2)头孢呋辛

头孢呋辛酯250mg,口服,每天2次,共7天。

(3)喹诺酮类

左氧氟沙星200mg,口服,每天2次,共7天;莫西沙星400mg,口服,每天1次,共6天。

(4)卡那霉素

卡那霉素阴道栓剂100mg,阴道给药,每天1次,共6天。

(5)地喹氯铵

地喹氯铵阴道栓剂10mg,阴道给药,每天1次,共6天。

2.针对阴道黏膜萎缩

对于表现有阴道黏膜萎缩者,可阴道局部应用雌激素或氯喹那多‐普罗雌烯阴道片等。注意激素使用禁忌证,如乳腺癌、既往血栓栓塞史等。

3.针对外阴阴道黏膜局部炎症反应

局部应用类固醇皮质激素,氢化可的松300~500mg,睡前阴道用药,每天1次,7~21天,维持治疗方案可选择每周1次或2次,连用2~6个月;或丙酸氯倍他索,睡前阴道用药,每天1次,连用1周。维持治疗中,可考虑加用氟康唑150mg,口服,每周1次,预防阴道真菌感染。

4.其他

(1)微生态制剂:

外源性补充乳杆菌制剂可辅助恢复正常阴道微生态。

(2)中成药治疗:

中成药药效相对温和,耐药相对少见,用于AV具有一定疗效。

妊娠合并AV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来源
中华妇产科学(第4版),第4版,978-7-117-34905-5
上一篇: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