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of the eyelid
眼睑鳞状细胞癌是起源于皮肤上皮层的恶性侵袭性肿瘤,具有角化特征。以前将非特异性假上皮瘤增生、内翻性毛囊角化病、皮脂溢性角化病、角化性棘皮瘤误认为鳞状细胞癌,造成发病率高的错误印象。实际上眼睑鳞状细胞癌少见,仅占眼睑恶性肿瘤的7%。肿瘤可原发,也可从皮肤癌前病变、光化性角化病、放射治疗后和着色性干皮病发展而来。此肿瘤恶性程度较基底细胞癌高,发展较快,破坏性大,既可广泛破坏眼睑,侵犯眼眶、鼻窦,进入颅内,也可转移到局部淋巴结和全身转移。
癌细胞变异大,分化程度也不同,在分化好的鳞状细胞癌中,癌细胞呈多边形,胞浆丰富,嗜酸性;核明显,染色深,大小不等,常见细胞间桥。癌细胞排列成条索或团块状,边缘为基底细胞,向内多为鳞状细胞,中心细胞逐渐产生同心圆角化,形成角化珠(图1)。
Broder 根据细胞分化的程度将鳞状细胞癌分为4级,目前仍采用此分类法。
1级:分化良好的癌细胞占细胞总数的75%~100%,有较多的典型癌珠(角化珠)。
2级:分化良好的癌细胞占癌细胞总数的50%~75%,角化珠少见,核分裂增多。
3级:分化良好的癌细胞占25%~50%,无角化珠出现,癌细胞异型性大。
4级:分化良好的癌细胞不足25%,癌细胞异型性和核分裂明显(图2)。
梭形细胞鳞状细胞癌也可在眼睑皮肤中见到。放射性皮炎后也可发展成梭形细胞鳞癌,可能与纤维组织细胞瘤,纤维肉瘤相混淆。然而发育不良的角化细胞,上皮内的局限性癌区域,细胞间桥的出现和局限性角化都是与肉瘤区分的证据。

图1
眼睑鳞状细胞癌病理组织 癌细胞胞浆丰富,嗜酸性;部分癌细胞呈同心圆角化,形成角化珠,HE×200

图2
眼睑鳞状细胞癌病理组织 癌细胞异型性大,核分裂明显,HE×400
肿瘤较小手术完全切除,有可能治愈。Mohs显微镜检查术或冰冻切片控制病变边缘术是标准的手术,术后缺损区要进行功能和外观的矫形。对肿瘤大、范围广的患者,先作广泛手术切除,然后进行放射治疗;也可先作放射治疗使肿块缩小,再进行手术切除。对癌组织已累及到眼眶或癌细胞侵犯到眼内和眼球周围组织,应作眼眶内容摘除,再辅以放射治疗。
未分化的梭形细胞鳞癌对放射治疗比较敏感,该病变虽侵袭性大,但离睑缘较远,放射治疗效果满意。但70%以上的分化好或分化比较好的鳞状细胞癌对放射治疗不太敏感,单独用放射治疗肿瘤达不到预期目的。放射治疗只能作为手术前的准备治疗,或作为手术后的辅助治疗。对肿瘤范围广,手术完全切除有困难,或癌细胞侵犯颅内,转移到远处的病例可试用化学治疗,可能有一定的疗效。Kawamura等报道1例74岁的男性患者同时患有左眼睑的鳞状细胞癌和结肠腺癌,两处肿瘤均有淋巴结转移。先行眼眶内容摘除、结肠和淋巴结肿瘤切除,术后仅采用免疫治疗,自身外周血淋巴细胞用一种固定的抗CD3抗体被IL-2激活14天,成为CD3-AT而输入体内。术后6年肿瘤未复发和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