裂头绦虫是寄生于人体、狗、猫等动物小肠内的寄生虫。体节内含有虫卵,虫卵随宿主粪便排出,在水中发育成熟,孵出钩球蚴,被第一中间宿主剑水蚤吞食,在其体内发育为原尾蚴。感染原尾蚴的剑水蚤又被第二中间宿主蛙类食入,在其肌肉内发育成为裂头蚴,此种幼虫进入人体,形成裂头蚴虫病(plerocercoid disease)。本病散发于广东、广西、湖南、湖北、福建、浙江、云南、贵州及吉林诸省。裂头蚴虫侵犯眼眶虽属少见,但在我国发病率仅次于猪囊尾蚴病。庞友鉴等(1987年)曾报告广东省患者32例。
在我国东南沿海农村,有贴附生蛙肉治疗眼病的习惯,如蛙肉中含有裂头蚴,可乘机侵入。误食感染原尾蚴的剑水蚤,也可导致此病。局部贴附侵入,虫体多位于眼睑皮下或结膜下,常有游走,也可侵入眶内。裂头蚴病基本病理变化为囊腔形成,内有虫体及其分泌物、排泄物及豆渣样渗出物。囊壁为增生的肉芽组织,内有大量嗜伊红白细胞浸润。眼部表现多有痒感、眼睑皮肤红肿、隆起和球结膜充血,严重的如同眶蜂窝织炎。眼睑皮下或眶缘可扪及边缘不清的肿物。此种改变或持续存在,或反复发生。侵犯眼眶可见眼球突出,眼球运动受限。有时可通过球结膜观察到虫体移动,甚至穿破结膜,悬挂于眼睑。
治疗可局部切开,放出囊液,取出蚴虫,反复冲洗,将全部囊内容物除去。注意将蚴虫完整取出。黄华彬(1984年)报告1例因头节吸附于眶深部,未能取出而复发,反复3次手术。对于虫体不可强拉,不易取出的,滴1%丁卡因麻醉后,再行摘取。约有1/3患者为多虫感染。位于眶内者应仔细探查,务必将全部裂头蚴完整取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