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orbital inflammatory pseudotumor
特发性眼眶炎症(idiopathic orbital inflammation)由Birch-Hirschfeld(1905年)提出眼眶假瘤的命名。Jakobiec和Jones提出并强调非特异型炎症。目前称之为炎性假瘤(inflammatory pseudotumor)。
炎性假瘤的发病原因至今尚未明确。目前多数学者认为是自身免疫性疾病学说,但尚未分离出抗原,炎性假瘤对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反应敏感,支持这一学说。
炎性假瘤常累及眼眶内多种组织,并且病变时期的不同,取材所见多样,故有多种分型。根据侵及部位不同分类有:蜂窝组织肿块型;肌炎型;泪腺炎型;视神经周围炎型。根据病理形态表现可分为淋巴细胞浸润型、纤维硬化型、混合型。炎性假瘤基本细胞类型为淋巴细胞、浆细胞、多核白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等。近年有关硬化型炎性假瘤的研究,该病与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有关,其发病机制是由一系列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在这一组织免疫损伤的过程中,机体还同时启动了体液免疫应答,使B细胞活化、增生并分化为成熟的浆细胞,产生和分泌相应的免疫球蛋白,但体液免疫应答并未对细胞损伤所致的变应原起到有效的清除作用,从而未能阻止眼眶组织纤维化的进程,大量胶原纤维增生,检测出浆细胞和IgG4很高,此现象也出现在全身其他部位硬化性疾病中,认为是一类具有独特临床病理特点的疾病,主张将其单独分为一类。
炎性假瘤多波及全眶各种软组织,但由于取材部位或病程时期的不同,而有各种不同的病理分型。病理检查根据组织特点分为淋巴细胞浸润型、纤维硬化型、混合型。淋巴细胞浸润型多见,其病理学特征为大量淋巴细胞浸润眶内组织,包括脂肪、眼外肌、泪腺。也可见其他慢性炎细胞,如浆细胞、嗜酸性细胞或中性粒细胞。可以形成淋巴滤泡,可以散在分布。纤维硬化型病理特征为,眶内正常组织纤维胶原化,其间有散在或成簇的慢性炎细胞浸润,除有较多的淋巴细胞外,尚可见较多或成簇分布的浆细胞,此点与其他类型明显不同。淋巴细胞型对免疫抑制剂、肾上腺皮质激素及放、化疗均敏感,而纤维硬化型对免疫抑制剂和放、化疗均不敏感。Rootman(1994年)曾认为后者是一种独立性疾病。
1.肾上腺皮质激素
对弥漫性淋巴细胞浸润型、肌炎型和泪腺炎型有显著效果。泼尼松口服60~80mg/d,症状缓解后药量渐减。或甲泼尼龙静脉冲击治疗也可。病变内或其周围,局部注射泼尼松龙或甲泼尼龙,可增强疗效,减少药物并发症。本病容易复发,小剂量用药延续3个月或更长。对于不适于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者,可用环磷酰胺等免疫抑制剂代替。纤维增生型炎性假瘤,各种治疗效果均不显著。
2.放射治疗
对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有效的炎性假瘤类型对放射治疗更为敏感。放射治疗适用于:①患有全身性疾病,不适于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者;②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引起明显副作用者;③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无效者。放射剂量10~30Gy,眶外侧照射。
3.手术切除
肿块型、泪腺炎型炎性假瘤,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者,可以手术切除。但手术并发症较多。肌炎型炎性假瘤,当肿大的眼外肌稳定半年以上,眼位偏斜,复视不能矫正,可手术矫正眼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