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疾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疾病 >  眼眶真菌病
眼眶真菌病
作者
何彦津
概述

眼眶真菌病(orbital mycosis),真菌在自然环境中多存在于腐质物上,人体正常组织内也有寄生,如鼻窦、结膜囊。正常时不致病,当机体免疫力下降、外伤、大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或广谱抗生素的广泛使用,使寄生的真菌致病。因此,真菌实际为条件致病菌,其条件决定于机体组织结构的完整性,以及组织正常的生理状态,即免疫功能状态。眼眶真菌病发病率极低,致病菌常见有毛霉菌、曲霉菌和隐球菌,还有放线菌、青霉菌、孢子丝球菌等。

临床表现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诊断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鉴别诊断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治疗与预后

1.干扰细胞膜脂质合成的药物,20世纪70年代曾使用克霉唑、咪康唑、酮康唑等。氟康唑、伊曲康唑、赛泊康唑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使用。作用原理为抑制真菌细胞膜上麦角固醇的合成。损害真菌细胞膜功能和结构,还可使菌体内过氧化物大量堆积而使真菌死亡。

2.损害膜脂质结构及功能药物有两性霉素B,作用于细胞膜,使其通透性改变,导致菌体破坏。氟康唑与两性霉素B合用,药效降低。由于两性霉素B易与人类细胞膜上的胆固醇结合,对心、肝、肾及造血系统有毒副作用。

3.影响真菌核酸合成和功能药物有5-氟胞嘧啶,其通过抑制真菌的核酸代谢而抑制真菌增生。两性霉素B与5-氟胞嘧啶联合应用,有协同作用。

抗真菌药物对肝肾功能损伤较大,在用药期间注意外周血常规检查及肝肾功能监测,出现异常应停药。对于病变范围大,药物控制不好者可联合手术切除。对此病有效药物较少,病情不易控制。对于有颅内蔓延者,预后较差。

来源
中华眼科学(第3版/上、中、下册),第3版,978-7-117-18948-4
上一篇:眼球筋膜炎 下一篇:眼眶结核病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