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congenital microphthalmos with orbital cystous orbital cyst
中文别名 :小眼球伴有视网膜假性胶质增生和眼眶假性胶质囊肿
先天性小眼球合并眼眶囊肿(congenital microphthalmos with orbital cyst)又名小眼球伴有视网膜假性胶质增生和眼眶假性胶质囊肿(microphthalmia associated with pseudogliomatosis of the retina and pseudogliomatous orbital cyst),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眼球发育异常,眼眶囊肿是继发改变。
胚胎时期,眼球的发生和发育经过眼泡、眼杯和胚裂闭合几个时期。当胚胎发育至3.2mm长时(3周),前脑两侧隆起,形成眼泡。至胚胎4.5mm长,眼泡远端和下方向内凹陷,形成眼杯。眼杯下方的裂又名胚裂,中胚叶组织经过此裂进入胚胎眼内。胚胎发育至12mm(5周)时胚裂开始闭合,至胚胎17mm闭合完全。眼杯周围的中胚叶组织形成脉络膜和巩膜等。如胚裂闭合过程发生紊乱,未能按时闭合,眼杯成分如神经外胚叶组织经过相应裂口向眼外增长,便形成了眼眶囊肿。由此可见,囊肿是不成熟的视网膜经眼球壁缺失向外疝出的球形肿物,与小眼球是一体的。
先天性小眼球因发育程度不同病理所见可不一致,巨检所见为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小眼球,在其下面连接一个大囊肿(见图1D,图1C、D)。小眼球内,晶状体混浊,钙化,可与后部的视网膜粘连。视网膜未分化或分化不良,可见菊花样排列细胞和胶质增生。眼球下方的胚裂未闭合,不成熟的视网膜与眶内囊肿的内壁相连续。囊肿可有一或数个,圆形、不规则或分叶状。色素膜和玻璃体可进入囊肿一个短距离。囊肿壁分为两层:内层为分化程度不等的视网膜层,往往不完全地衬于囊内壁,镜下可见增殖的神经胶质和发育不完全的视网膜,偶见菊花样排列的原始视网膜细胞;囊壁的外层为纤维血管组织,系因囊肿压迫周围组织,成纤维细胞增生所致(见图1E、F)。囊内含有淡黄色澄清液体,内有小梁及脱落细胞,蛋白质和氯化物含量近似脑脊液。
图1 双侧先天性小眼球合并囊肿(3)
A.患者,男,51岁,自幼双眼球小、视力差,无家族史。查体:视力右眼前手动,左无光感;双眼小眼球、小角膜,眼窝凹陷,左眼球萎缩,内上斜,角膜白斑;B、C.B型超声示双眼轴明显变短,眼球变形,脉络膜缺损,球后探及囊性肿物,右侧12.2mm×12.6mm,左侧7.9mm×9.3mm;D、E.MRI水平位:双眼球小,形态欠自然,眼环后部不连续,眼球后方可见囊样长T1长T2信号影,边缘光滑,信号均匀。
图2 先天性小眼球合并囊肿(4)
A.患者,女,42岁,左眼先天无眼球。查体:左眼无光感,眼窝凹陷,睑裂短,结膜囊狭窄;扒开眼睑,结膜囊内隐现灰色小角膜;B、C.MRI冠状位:左眼球明显变小,眼球鼻下方可见一小囊肿,呈长T1信号,未见强化;D.大体标本像:眼球明显萎缩,可见分叶状小囊肿与眼球相连。
图3 先天性小眼球合并囊肿(5)
A.患者,男,1岁,出生后右眼眶肿物。查体:右上睑下垂,结膜外翻,上睑皮下可触及囊性肿物,眼球被囊肿遮盖,透光试验阳性;B.CT水平位:右眼球明显萎缩,眶内可见大囊肿,眶腔扩大。
图4 先天性小眼球合并囊肿(5)(续)
C.大体标本像:明显萎缩的小眼球与一大囊肿相连;D.标本像:明显萎缩的小眼球与一大囊肿相连;E.囊肿壁,示视网膜部分HE×40;F.囊肿壁,示巩膜部分HE×40。
如眼球发育程度较高,仍保持一定视力,或有较好的外观,可定期随诊观察,必要时配戴美瞳以改善外观;如眼球发育程度较差,可摘除小眼球及囊肿,植入义眼台,并行结膜囊成形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