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疾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疾病 >  泪腺腺样囊性癌
泪腺腺样囊性癌
基本信息

英文名称 :adenoid cystic carcinoma of the lacrimal gland

概述

泪腺腺样囊性癌(adenoid cystic carcinoma of the lacrimal gland)居泪腺原发性上皮肿瘤的第二位,占20%~33.33%,为最多见的高度恶性的泪腺肿瘤。

病理学

巨检肿瘤标本为灰白色肿块,多为实性,质地较硬,无包膜,常侵犯周围组织。依据2005年WHO制定的腺样囊腺癌分型标准,将组织病理学类型分为:管状型、筛状型和实性型,多种类型常在一个肿瘤内同时存在,但某种类型可占主要成分。筛状型是腺样囊性癌的典型结构,肿瘤细胞排列成大小不等、形态不规则的细胞团块,其中含有许多大小不等的圆形微小囊腔,呈筛孔状,内含淡蓝色的黏液样物质,有时囊腔内的黏液样物质可被透明变性的胶原纤维替代。管状型的肿瘤细胞排列成小条索、团块或腺管状,纵切面可见到狭长的腺管,横切面呈较圆的“腺管状”结构,部分肿瘤细胞巢内没有管腔,呈小梁状,但与筛状结构不同,细胞层次较少、条索较细长,部分细胞团块和条索内仍可见到较小的筛孔。实性型的肿瘤细胞排列成大小不等的实性团块,微囊小而少或缺如,部分细胞团块中央可见凝固性坏死,癌细胞体积更小、核更深染、胞质也更少,类似基底细胞,核分裂象较前两型易见。实性型被认为预后最差,其特点是易于早期复发和早期转移,生存率低,而筛状型和管状型预后较好。

腺样囊性癌不但可浸润脂肪、肌肉、血管及骨壁等结构,还好沿神经侵袭,是其特征性的生长方式,也是重要的病理学表现,被认为是继血道、淋巴道和种植之外的又一种转移方式,在肿瘤形成的早期即可出现,常提示预后不良。

临床表现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影像学检查

1.B型超声

属低回声肿瘤,或内回声强弱不等。

2.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

多数病例血流丰富。

3.X射线显像

早期无明显改变,晚期可发现泪腺窝骨质破坏。

4.CT扫描

腺样囊腺癌的诊断主要依赖CT检查,显示为贴附于眶外上壁的扁平状软组织肿块,沿骨壁向后蔓延,后缘呈锐角,表示浸润性扩大(图1)。肿瘤向前生长可超出眶缘,内下面沿眼球壁发展,与巩膜关系密切,呈铸造样。肿瘤内密度均质或不均质,偶见钙斑,边界尚清。早期可见骨壁虫蚀样缺失,晚期大范围骨破坏。肿瘤通过骨缺失区蔓延至颅内或颞窝。年轻患者的眶骨比老年人更易引起局部向眶外扩张。CT还可显示眶腔扩大、眶上裂或眶下裂扩大等继发改变。腺样囊腺癌易于血行转移,CT还可发现转移灶。

图1 泪腺腺样囊性癌CT

右眶外上方扁平状高密度块影(箭头),邻近骨壁虫蚀样破坏

5.MRI检查

对于肿瘤位置、形状、大小、边界的显示,MRI类同于CT肿瘤信号强度因人而异,多数病例T1WI和T2WI均呈中信号(图2)。由于MRI属共振信号图像,骨皮质为无信号区,对于骨破坏的显示CT优于MRI。MRI软组织分辨率强,当肿瘤向颅内或颞窝蔓延时,MRI优于CT。

A T1WI为中信号

B T2WI仍为中信号

图2 泪腺腺样囊性癌MRI

左眶外上方、颅内及颞窝有异常信号区(箭头)

治疗及预后

多年以来,手术切除始终是治疗腺样囊腺癌的首选方法。手术切除的范围及辅助治疗的应用一直是研究者们关注的焦点。

由于影像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早期患者得到了诊治。Shields认为,影像学检查显示边界清晰而局限的泪腺上皮性肿瘤,无论良性或恶性,均应完整切除,根据病理结果决定后续治疗方案,而不应该采用切开活检,因为肿瘤包膜的破损会导致肿瘤的播散和复发。如果有可能完整切除,细针穿吸活检也不宜采用,它只适用于无法切除或怀疑转移性肿瘤的患者。

当影像学检查显示肿瘤累及眶尖,或肿瘤超出眼眶侵犯鼻窦或颅内,均应行眶内容切除术。眶内容切除后应转移正常颞肌或填塞真皮脂肪瓣重建眶腔,以免放疗造成眶前部过薄的皮肤发生破溃。是否切除眶壁骨质层备受争议,因为骨壁既是防御肿瘤向眶外蔓延的屏障,又是滋养肿瘤细胞使其复发的温床。目前比较一致的观点认为,影像学检查或术中证实眶外侧壁或眶顶骨质有明确的肿瘤侵蚀时,应一并切除肿瘤和受侵骨壁以减少局部复发。

AJCC分级可作为制订治疗方案的依据,≥T3的肿瘤应行眶内容切除术,并切除眶外侧壁和顶壁,术后辅以放射治疗,可减少术后局部复发,但转移和死亡的发生率仍较高。分级<T3的肿瘤宜行保留眼球的肿瘤切除术,术中可视情况切除瘤周组织,术后联合放疗,可获得与眶内容切除术等同的局部控制率。

由于肿瘤恶性程度高,易向鼻窦、颅内扩展或远器官转移,例如转移至肺、肝等脏器,治疗效果较差,预后不良。其复发率和病死率也较高。宋国祥等报道肿瘤复发率为77.4%,陈耀真等报告病死率为44.4%。

作者
杨华胜;叶慧菁
来源
中华眼科学:全3册(上),第1版,978-7-117-18948-4
上一篇:泪腺多形性腺癌 下一篇:泪腺腺癌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