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eyelid retraction
眼睑退缩多发生于上睑,也可发生于下睑或上睑下睑同时发病,可单眼或双眼同时发生。眼睑退缩发生后,由于睑裂明显增大,呈现出“眼球突出样”外观,对容貌造成严重影响,而且可造成角膜和结膜暴露、干燥、角膜上皮脱落,甚至造成角膜浸润和溃疡。因此眼睑退缩的治疗不单纯为改善外观,对保护角结膜的功能亦有重要意义。
1.上睑退缩的发病原因
上睑退缩主要是由于Müller肌或提上睑肌功能过强所致,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1)肌源性
最常见者为甲状腺相关眼病性眼睑退缩,90%的眼睑退缩是由于Graves病所致。Graves病为自身免疫性疾病,促甲状腺免疫球蛋白附着于甲状腺的受体位点并常导致甲状腺功能异常(常为甲状腺功能亢进),同样的免疫球蛋白与眼眶内的不同组织有交叉反应,继之造成眶部病变的症状和体征(眼球突出、眼外肌病变、眼睑退缩等)。眼外肌是眶内自身免疫主要靶器官,病理学上可发现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及肌纤维的增生。成纤维细胞被认为是眼睑内另一种可能的靶细胞,当免疫反应刺激眶内成纤维细胞时,可产生葡糖胺聚糖,吸收水分而导致眶组织水肿及突眼。本病女性多发,发病比例女性与男性之比约为4∶1,大多数Graves病患者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状,眼眶病变可出现在该症状之前、之中或之后。但其中约10%的患者甲状腺功能正常,称为眼型Graves病。临床上除上睑退缩外,还常有上睑迟落、眼睑水肿、眼球突出、睑裂开大、眼球活动障碍、眼外肌受累、视神经病变及继发暴露性角膜病变等表现。
其他肌源性上睑退缩可见于先天性提上睑肌和上直肌纤维化等所致,少见于肌强直营养不良、家族性肌强直性周期麻痹等。
(2)神经性上睑退缩
交感神经或颈交感神经节受刺激时发生眼睑退缩。偶见于先天性眼睑退缩,可能为中脑背侧综合征。
(3)机械性眼睑退缩
由眼睑外伤、炎症、肿瘤,上直肌、下直肌或提上睑肌手术后使提上睑肌缩短致机械性眼睑退缩,高度近视、水眼、机械压迫等亦引起眼睑退缩(图1)。
图1
甲状腺相关眼病性眼睑退缩,患者双下睑、右上睑退缩,睑裂明显增大,呈“眼球突出样”
2.下睑退缩发病原因
常由于下睑后层下睑缩肌和下睑交感神经肌肉引起的相对或绝对缩短导致。同上睑退缩一样,最常见病因为甲状腺相关性眼睑退缩,90%的下睑退缩是由于Graves眼病引起相对的下睑后层下睑缩肌缩短及交感神经紧张性增加导致。患者可伴有或不伴有甲状腺功能异常,约10%的患者甲状腺功能正常,此型称为眼型Graves病。其次病因可能为下睑松弛,包括下睑轮匝肌力量减弱及下眶隔的松弛等,可为先天性,或为后天性下睑退缩。也可由高度近视、水眼等眼球突出引起相对性下睑后层缩短所致。而眼睑外伤、眼睑错位、机械压迫等绝对性的下睑后层缩短都可引起下睑退缩。医源性损伤后,如下直肌术后及美容性下睑袋成形术后的下睑退缩:由于下直肌及下眶隔与下睑缩肌之间的密切关系,在下直肌及下睑袋术后可能造成在下眶隔与下睑缩肌之间的瘢痕收缩,从而导致下睑退缩。
1.上睑退缩:正常人双眼平视时上睑位于角膜缘下1~2mm,如上睑位置高于此界限,上睑高于角膜上缘而致巩膜部分外露者。
2.下睑退缩:正常双眼平视时下睑位于角膜下缘,由于各种原因而致下睑缘位置下降,下方巩膜部分暴露者。
1.眼部检查:视力、眼球突出度、眼外肌功能和眼底检查。
2.实验室检查:甲状腺功能检查,包括血清T3、T4、TSH水平,吸碘率,T3抑制试验和TRH兴奋试验等。
3.影像学检查:B超或CT扫描眼外肌。
眼睑退缩的手术目的主要为维持视功能及保护角膜,其次是恢复外观。手术应在停止药物或其他保守治疗,眼睑退缩稳定半年以上进行。甲状腺相关性眼病,常需要一种以上的手术,首先要行眶减压术,减压后眼眶及眼球的相对位置常会改变,上睑常会更为后退。如有垂直斜视者,应先行斜视矫正,因下直肌的后退可导致下睑位置改变,因此眼睑退缩手术应于眶减压及斜肌手术后进行。外伤或眼睑手术后引起者亦应稳定半年后进行。
1.长期随访的必要性,疾病病因不确定,常表现为慢性进展性。
2.疾病可能引起的眼部并发症,包括视力下降。
3.定期复查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