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疾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疾病 >  维生素K缺乏
维生素K缺乏
基本信息

英文名称 :deficiency of vitamin K

概述

维生素K缺乏(deficiency of vitamin K)可致出血性疾患。维生素K多含于菠菜等绿色蔬菜及卷心菜、胡萝卜、油菜、黄豆和肝、鱼、蛋类等食物中。它对于凝血酶原的形成和正常的血液凝固极为重要。当饮食缺乏维生素K或肠内胆汁减少影响维生素K吸收,以及服用特殊药物如磺胺类等可以减少肠内微生物的合成作用,皆可致维生素K缺乏。临床表现主要症状为出血。眼睑常发生皮下出血,严重者可形成皮下血肿。也偶有发生上睑下垂者。治疗为加强营养,祛除病因,多吃含维生素K的食物;大剂量维生素K口服或肌内注射。

病因学

维生素K缺乏有三个主要原因:①食物摄入不足;②胆盐缺乏所致吸收不良见于完全阻塞性黄疸,胆道手术后引流或瘘管及长期口服抗生素使肠道细菌群受抑制等;③口服与维生素K有拮抗作用的抗凝剂,如香豆素类可使环氧化叶绿醌积聚,不能还原为维生素K。

流行病学

1.发生率

因各国诊断标准不同,维生素K缺乏发生率不同。美国报道<5日龄的婴儿不伴出血的维生素K缺乏约为50%,典型的伴出血性维生素K缺乏为 0.25%~1.7%。美国未补充维生素K的人乳喂养婴儿发生出血性维生素K缺乏为20/100 000 活产婴儿,欧洲5/100 000,日本为11/100 000,泰国则为72/100 000。

2.年龄、性别

维生素K缺乏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但多见于小婴儿;无明显性别差别。

发病机制

1.吸收不良,由于肠道胆盐缺乏,见于阻塞性黄疸、胆道引流后胆汁丧失;肠道吸收功能不良,如存在肠瘘、结肠炎及肿瘤等;长期口服石蜡类润滑剂使脂溶性维生素K随之排出体外;胰腺疾病影响胰液分泌减少等。

2.肠道细菌合成维生素K不足:正常肠道细菌可合成维生素K2,在胆汁和胰液协同作用下吸收至肝脏,长期服用抗生素使正常肠道细菌大量减少致使肠道菌群失调,可引起维生素K缺乏。③口服抗凝剂,如香豆素类抗凝剂等具有拮抗维生素K的作用。④肝脏疾病,严重肝病或肝功能衰竭时,肝脏微粒体不能正常利用维生素K合成功能和抗原正常的依赖维生素K的凝血蛋白。

类型

1.按年龄分类

分为三型:①早发性新生儿出血,出生后24小时内出血;②典型新生儿出血,生后1~7天出血;③迟发性出血,出生1周后发病。

2.按病因分类

分为特发性和继发性。特发性维生素K缺乏病的原因有:①生后凝血因子低下;②维生素K胎盘转移障碍;③母乳中缺乏维生素K;④肠道合成维生素K的菌丛不足;⑤生长发育快,维生素K需要量增加。

3.按继发性维生素K缺乏病的原因分类

①肝胆系统疾病,凝血因子合成障碍;②腹泻肠道菌丛紊乱;③维生素K吸收不良;④长期使用抗生素;⑤服用抗凝血药物。

4.按是否出血分类

分为维生素K缺乏出血症及亚临床维生素K缺乏。

生理学

维生素K是一脂溶性维生素,是2-甲基-1,4-萘醌衍生物的总称。维生素K主要有3种类型,维生素K1(Phylloquinone,叶绿醌)、维生素K2(Menaquinone,甲基萘醌)和维生素K3(Menadione,甲萘醌)。维生素K1有一个叶绿醌侧链,是唯一在植物中发现的维生素K的同系物;维生素K2的第3位为含有4~13个异戊二烯单位的乙戊烯侧链所取代,活性约为维生素K1的60%,由肠道内细菌合成,能供应维生素K的部分需要;维生素K3为化学合成物,不含侧链,水溶性优于其他两种形式,多用于治疗。

1.调节凝血蛋白合成

维生素K的作用似辅酶,在凝血蛋白前体NH2-末端的10-12谷氨酸残基转为有活性的γ-羧基谷氨酸过程中,需维生素K依赖的谷氨酰羧化酶,维生素K依赖蛋白质通过钙通道介导结合在磷脂表面参与正常的抗血栓形成过程。但维生素K作为羧化酶的辅酶作用机制尚不很清楚。肝脏合成Ⅱ、Ⅶ、Ⅸ、和Ⅹ4个凝血因子以及抗凝蛋白C、S与Z过程需维生素K。

2.协同骨组织中维生素K依赖蛋白

像凝血因子形成一样,维生素K参与骨髓骨钙素、基质γ-羧基谷氨酰蛋白,特别是骨钙蛋白(osteocalcin)与钙进行γ羧化作用。骨钙蛋白在骨重建和矿化过程有重要作用。

病理生理

1.凝血功能异常

维生素K缺乏致低凝血酶原血症,维生素K依赖凝血因子浓度下降,表现为凝血缺陷和出血。

2.骨组织合成异常

维生素K缺乏影响骨钙蛋白γ羧化,因此与骨质疏松、骨转化有关。

临床表现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辅助检查

1.血常规

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相应降低,中度至重度贫血。出血时间及血小板计数正常。

2.凝血功能检查

凝血酶原时间及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均延长。凝血时间正常或轻度延长。凝血因子Ⅱ、Ⅶ、Ⅸ和Ⅹ水平下降。但是这种传统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有限。

3.PIVKA‐Ⅱ(proteininducedb y VK antagonists)测定

维生素K缺乏时,凝血因子Ⅱ、Ⅶ、Ⅸ和Ⅹ不能被羧化产生有活性的凝血因子,无活性的凝血因子堆积而增高。PIVKA‐Ⅱ是无活性的凝血酶原前体蛋白,其存在表示维生素K缺乏,使用维生素K后消失,因此PIVKA‐Ⅱ是判断维生素K缺乏的特异敏感性标志。近年来普遍采用单克隆抗体酶联免疫吸附法来测定。其特异性和敏感性好,且用血量少(20μL全血)。国外资料报道PIVKA‐Ⅱ在患者使用维生素K后仍可测得,即使PT已恢复正常,2~3天后PIVKA‐Ⅱ仍可呈阳性。因此PIV KA‐Ⅱ测定有助于诊断此病而且不影响早期使用维生素K治疗。

4.活性凝血酶原/凝血酶原总量比值

如比值为1,表示所有的凝血酶原均为有活性者,维生素K不缺乏。如比值小于1,则表示存在无活性的凝血酶原,维生素K缺乏。

5.维生素K1检测

采用高压液相层析加荧光法测定。由于婴儿体内维生素K1水平十分低下,为ng/L水平,对高压液相色谱仪的检测敏感度要求很高,国内一般高压液相色谱仪检测敏感度难以达到其要求。国外资料报道以维生素K1<200ng/L为低下。

诊断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鉴别诊断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并发症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治疗

1.维生素K1

婴儿使用维生素K11mg即能纠正严重维生素K缺乏所致的出血,用药数小时后症状可减轻,24小时内完全纠正。维生素K1一般不需大剂量使用,但一次使用10~25mg也未见引起中毒症状或高胆红素血症。但应注意,新生儿使用维生素K3、维生素K4等人工合成维生素K可引起溶血性贫血和核黄疸,一般不宜使用。

2.输血

严重出血应给予新鲜血或血浆10~20ml/kg,补充凝血因子,迅速纠正出血。

3.对症治疗

有颅内出血、颅内压增高表现者,使用甘露醇0.5~1.0g/kg,每日2~4次;地塞米松0.3~0.6mg/kg,每日2~4次等予以处理。重症颅内压增高,予以呋塞米1.0mg/kg,待颅内压降低,可减量并逐步停药,一般使用2~3天。

护理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患者教育

较丰富的维生素K来源(>100µg/100g)的食物是绿叶蔬菜、油类(大豆、棉籽油、油菜籽、橄榄油等),肠道细菌可合成维生素K。胎儿与婴儿可通过胎盘和母亲的乳汁获得维生素K。虽然补充维生素K后发生VKDB的危险性降低,但偶有发生,家长需配合观察。当婴儿开始接受其他食物后维生素K缺乏的危险降低。

目前各国尚无统一的维生素K推荐量,因维生素K补充可能出现过敏反应,但尚不知大剂量维生素K1或K2有无不良反应,故推荐量中也未设可耐受最高摄入量(UL)。2013年中国营养学会公布儿童、青少年维生素K的适宜摄入量 (图1)。

图1 中国婴幼儿、儿童和青少年脂溶性维生素参考摄入量

预防

控制婴儿维生素K缺乏出血症的关键是预防,包括食物补充、牛奶强化及服用维生素K制剂。

1.孕期和哺乳期摄入富含维生素K的食物

孕妇和乳母食用各种深色绿叶蔬菜、动物肝脏、鱼肉、海带、紫花苜蓿、奶酪、鲜奶、蛋黄、海藻类等富含维生素K的食物,使胎儿及婴儿从母体及母乳中获得较多的维生素K,对于预防婴儿维生素K缺乏有一定的价值。

2.鼓励自然分娩和母乳喂养

人体维生素K的主要来源是肠道菌群合成,婴儿也不例外。自然分娩的新生儿经母体产道,与母体接触,母体产道菌群可迅速在婴儿肠道定植并在母乳提供的益生元作用下迅速生长和繁殖。定植在婴儿肠道的益生菌群可合成维生素K,供婴儿需要。与自然分娩不同,剖宫产新生儿没有经过母体产道,其肠道菌群的植入会延迟。剖宫产母体因手术等因素,母乳分泌通常也延迟,得不到益生元的诱导,婴儿肠道菌群的定植会进一步延后。

但是,母乳中维生素K含量不高,加上初生婴儿肠道菌群的建立需要时间,母乳喂养的婴儿在出生后1~2周内也可能缺乏维生素K。这也成为新生儿出血症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新生儿常规补充维生素K对预防出血极为重要。

3.维生素K的补充

应用维生素K预防婴儿维生素K缺乏病已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应用。考虑到我国新生儿存在维生素K缺乏的普遍性,在婴儿及乳母中大力推广口服维生素K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由于乳母服用比婴儿服用更为方便,笔者更倾向于推荐乳母服用,既保留母乳喂养的优点,又克服母乳中维生素K的不足。

作者
叶娟;范先群;宋琛
来源
泌尿外科手术并发症预防和处理,第1版,978-7-117-06400-5
营养筛查诊断与评估,第1版,978-7-117-29931-2
实用儿童营养学,第3版,978-7-117-11681-7
中华眼科学(第3版/上、中、下册),第3版,978-7-117-18948-4
儿童营养及相关疾病,第1版,978-7-117-22573-1
实用儿童保健学,第1版,978-7-117-23210-4
新生儿临床护理精粹,第1版,978-7-117-25306-2
上一篇:维生素D缺乏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