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deficiency of vitamin A
维生素A缺乏病是WHO确认的世界4大营养缺乏病之一,是因体内缺乏维生素A而引起,以眼、皮肤改变为主全身性疾病,多见于婴幼儿。临床上最早出现暗适应能力降低,眼结合膜及角膜干燥,以后发展为角膜软化及身体发育障碍。本病在发展中国家儿童中发病比较多见,这些儿童呼吸、消化系统感染发病率及死亡率较高,严重威胁着儿童健康。即使在发达国家,虽严重维生素A缺乏病不多,但亚临床型病例并不少见。
(一)摄入不足
食物中维生素A和维生素A原供应不足,如长期供给淀粉类食物、脱脂乳类;早产儿肝内维生素A贮存量更少,对脂肪吸收能力也差,生长发育速度又较成熟儿快;平时有不吃荤菜不良饮食习惯;贫困、战争和灾荒等,均可导致机体对维生素A摄入不足,不能满足生理需要。
(二)吸收不良
饮食脂肪含量不足,影响维生素A和维生素A原吸收,尤其是素食者更为明显,因素食者其维生素A主要来自植物性食物中维生素A原,其吸收取决于饮食所含脂肪量。慢性消化系统疾病如慢性痢疾、迁延性腹泻、乳糜泻、结肠炎等导致脂肪吸收紊乱而影响维生素A或维生素A原吸收。肝胆系统疾病,如肝胆管阻塞性疾病(胆囊炎、胰腺炎、胆管阻塞等)致使胆汁酸分泌入肠减少甚至缺如,而影响脂类乳化,视黄醇脂肪酸酯被酯酶水解为脂肪酸与视黄醇受阻,从而影响小肠黏膜绒毛对游离视黄醇吸收。胆汁酸盐不足时,可降低胡萝卜素双加氧酶活性,影响胡萝卜素裂解,导致维生素A原转变为维生素A受阻,从而影响维生素A消化、吸收及贮存。
(三)消耗过多
重体力劳动需要量增加,但供给量不能满足机体需要,导致维生素A不足;急慢性消耗性疾病及各种传染病时维生素A需要量增加,如不能及时补充,则易造成缺乏病;急性或慢性肾炎时,大量蛋白从尿排出,亦易造成维生素A丢失,维生素A贮存量减少,造成维生素A缺乏。
(四)运送障碍
在肝内贮存视黄醇酯水解为视黄醇与脂肪酸后,视黄醇与RBP结合成复合物才能进入血液运送至靶组织。肝脏合成前白蛋白(PA)在视黄醇运送至靶组织期间,起保护和稳定作用。肝脏病(如肝硬化、病毒性肝炎)患者,RBP、PAL合成减少,影响视黄醇运送,造成维生素A不足。当甲状腺功能亢进时,视黄醇‐RBP复合物含量减少,亦可导致维生素A缺乏。
(五)贮存障碍
肝脏利用和贮存维生素A功能先天性缺陷;肝寄生虫病、肝炎、肝硬化等,亦可使肝贮存维生素A减少而导致缺乏。
(六)营养因素
影响维生素E可增加维生素A吸收并有抗氧化作用,可使其在肠内避免氧化破坏。如维生素E不足,可使维生素A吸收降低。蛋白质不足,可影响酶和RBP、PAL合成,使维生素A吸收、贮存、运送发生障碍,导致维生素A缺乏;蛋白质摄入过多可增加维生素A利用,从而引起较多消耗,如给营养缺乏者补充高蛋白饮食而不同时给予维生素A补充,亦可导致维生素A缺乏。
(七)其他因素
酗酒和长期使用一些药物如考来烯胺、新霉素、秋水仙碱、石蜡油等均可导致维生素A缺乏。
维生素A缺乏病已成为许多发展中国家的重要营养缺乏病之一。维生素A缺乏病及其导致干眼病患病率较高,在非洲和亚洲许多发展中国家部分地区,甚至呈地方性流行。据估计,全世界因维生素A缺乏每年可造成100万~250万人死亡,有50万活动性角膜损伤新病例和600万~700万无角膜损伤干眼病患者,约60%人群血清维生素A水平低下(FAO/WHO,1989)。1994年,全球1~4岁儿童中有维生素A缺乏临床症状有280万,有亚临床症状儿童有2亿5千万。
1999年12月至2000年3月,我国在14个省、自治区42个市县进行儿童维生素A缺乏情况调查。在6岁以下8669名儿童中,发现少数临床维生素A缺乏病,其中儿童夜盲症8人,结膜干燥症7人,母亲夜盲症61人,全部在我国西部地区农村。按照国际标准:血清维生素A含量<200μg/L为缺乏,200~300μg/L为可疑缺乏。经给8669名6岁以下儿童测定血清维生素A含量,表明维生素A缺乏儿童1018例,占11.7%;可疑缺乏者3396例,占39.2%。全国大城市维生素A缺乏率为3.8%;贫困县为23.8%,是大城市6.3倍。广西、青海、内蒙古、新疆、贵州、云南六省、自治区农村儿童维生素A缺乏率>20%,为重度缺乏地区。我国为中度儿童维生素A缺乏国家,其中城市为轻度缺乏,农村为中度缺乏,西部地区农村为重度缺乏。不同年龄男女儿童之间差别明显,总趋势为随年龄增大,维生素A缺乏率减少。全国4~5岁儿童维生素A缺乏率为8%,6个月以下婴儿维生素A缺乏率高达33.4%(其中城市21.1%,农村39.4%),如加上可疑维生素A缺乏可高达80%以上。这说明6个月以内婴儿是维生素A缺乏的重点人群。
(一)城市和乡村
乡村维生素A缺乏流行率高于城市,这可能与饮食习惯、营养水平、受教育程度、经济来源等因素有关。
(二)年龄和性别
男女之间在平均血清视黄醇水平和低血清视黄醇流行上无明显差别,但低血清视黄醇流行随年龄增长而呈下降趋势。另外,成年男性血清视黄醇水平比女性高,其吸收率也高于女性,但以夜盲症为主要表现的维生素A缺乏,男性则多于女性。印度尼西亚全国调查证实,男性比奥斑发生率是女性的2倍,可能与男性需要量较大有关。婴幼儿、儿童维生素A缺乏发生率远高于成人,可能因为孕妇血维生素A不易通过胎盘屏障,导致新生儿体内维生素A贮存量较低,加之该年龄段生长发育较快,需要量增加有关。
感染性疾病如麻疹、肺结核、肺炎、猩红热等容易导致血清视黄醇含量降低,引起维生素A缺乏,因高热,肝维生素A分解加快,而食欲缺乏使维生素A摄入减少,肠吸收降低。
(三)经济状况
多数维生素A缺乏病例来自贫困地区,低血清视黄醇发生率随着家庭人均收入增加而降低。
全身上皮细胞萎缩,继而出现增生性反应,由原来的立方与柱状上皮细胞化生为复层鳞状上皮细胞。表皮过度角化并易脱落,病变腺体细胞失去正常分泌功能。坏死脱落细胞可阻塞管腔,局部防御功能降低,细菌容易侵入体内而发生感染。上述病理变化主要累及眼结合膜、角膜上皮细胞,其次为呼吸道、泪腺、泌尿道黏膜上皮细胞。皮肤有角化丘疹,皮脂腺和汗腺有不同程度的萎缩和减少。
(一)消除病因,积极治疗原发疾病 每天应摄取富含维生素A及维生素A原食物,如动物性食品肝脏、鱼类、蛋类、肉类、禽类、奶类及其制品等,可提供较多维生素A;深绿色蔬菜、胡萝卜、番茄、红薯等食物可提供较多维生素A原即β‐胡萝卜素。养成不偏食、不挑食的良好饮食习惯。根据生理及疾病情况,适当增加补给维生素A量。及时寻找导致维生素A缺乏的原发病因,如痢疾、慢性腹泻、胆囊炎、肠寄生虫感染等,给予治疗或去除。如伴有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者,除补充维生素A外,必须及时纠正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才能纠正维生素A缺乏症状。
(二)补充维生素A 单纯因摄取量不足而致维生素A缺乏者,较易治疗。临床可按缺乏程度轻重给予适当剂量维生素A。通常仅有眼部症状时,如暗适应差、夜盲、轻度干眼症等可口服维生素A每天1500μg(2.5万~5.0万U),1周后能明显改善症状。
对患麻疹、肺炎、腹泻患儿,有维生素A缺乏危险,每天口服维生素A6万μg(20万U),连续2天,可起到预防维生素A缺乏作用并可使原发疾病减轻。水溶性维生素A新型制剂视黄醇棕榈酸酯,无论口服或肌肉注射,治疗效果均较油剂为优。
(三)眼部病变治疗 有干眼病时双眼可滴消毒鱼肝油及消炎眼药水防止继发感染。有角膜溃疡者须经眼科及时治疗防止虹膜脱出及粘连,尚须进行全身营养治疗,及时补充维生素A,治疗及护理眼部时手动作要轻,以免造成角膜溃疡或穿孔。
(四)补充维生素E 给予维生素A治疗时,如同时补充维生素E,可提高疗效。
(一)供给含维生素A丰富食物
如动物性食品(肝脏、鱼类、蛋类、肉类、禽类、奶类及其制品等),深绿色蔬菜、胡萝卜、番茄、红薯等食物,养成不偏食、不挑食的习惯。维生素A安全摄入量范围较小,大量摄入可引起中毒。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维生素A强化食品生产增长和维生素A制剂应用逐渐普及,应引起注意。
(二)易感人群维生素A营养状况监测
包括对婴幼儿、儿童、孕妇、乳母等易感人群进行暗适应能力、眼部症状、血清视黄醇含量等监测,及时发现亚临床缺乏者,给予及时纠正。
(三)对易患人群进行干预
婴幼儿是维生素A缺乏易感人群。WHO在维生素A缺乏病高发的发展中国家,推广1次口服维生素A 6万μg(20万U),6~8个月再重复1次,结果证实服药组小儿干眼病、呼吸系统、胃肠疾病发病率及死亡率均较不服药组明显降低。在许多发展中国家,根据年龄每4~6个月给予口服补充维生素A是最常见预防措施。在一些高危地区,6~11个月婴儿给予半量,更小婴儿给予1/4量,并注意预防维生素A中毒。在有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儿童中,补充高蛋白饮食时应注意及时补充维生素A以防干眼病和(或)夜盲症发生。妇女产后及时1次给予6万μg(20万U)维生素A(通常在8周内)是一种安全有效方法以改善母亲及其孩子维生素A水平;育龄期妇女每天补充≤3000μg(1.0万U)或每周补充≤7500μg(≤2.5万U)维生素A可安全地预防维生素A缺乏病。在维生素A缺乏地区普遍补充维生素A可使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降低23%,孕产妇死亡率降低44%,麻疹患儿死亡率下降50%。
(四)广泛开展健康教育活动
在广大人群中经常开展有关维生素A缺乏对人体健康影响、缺乏亚临床症状、维生素A良好饮食来源等健康教育,可通过社区、家庭及学校开展同伴教育,宣传食物多样化、避免偏食、挑食,养成良好饮食卫生习惯,提高人群自我保健意识。
(五)选用维生素A强化食品
适时选用饮食补充剂和维生素A强化食品,以提高饮食维生素A摄入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