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视交叉损害的疾病,最常见的是垂体肿瘤。此外,颅咽管瘤、蝶鞍上脑膜瘤和基底动脉环的动脉瘤也较常见。比较少见的疾病有视交叉蛛网膜炎和视交叉神经胶质瘤。颅后凹及第三脑室肿瘤也可由于第三脑室前端的视隐窝和漏斗隐窝的扩张,压迫视交叉,造成视交叉的损害。目前的MRI、MRA及MRV等影像学检查可以很好的显示局部病灶的部位和性质,甚至是细小病变。
由于视交叉处的纤维的排列极为复杂,因此视交叉不同部位的损害,其在临床上的视野表现也各不相同。
引起视交叉损害最常见的病变为脑垂体肿瘤,其次为鞍结节脑膜瘤、颅咽管瘤、前交通动脉瘤;有时偶可因第三脑室肿瘤或脑积水、视交叉蛛网膜炎或视交叉神经胶质瘤引起视交叉损害。
根据病变部位可分为:
(一)视交叉体部病变
视交叉体部的病变损害双眼的交叉纤维,引起典型的双眼视野颞侧偏盲。然而,视野不是一开始就表现为典型的双眼颞侧偏盲,这种视野改变是经过一定的过程逐渐形成的。
如果侵犯视交叉的病变是脑垂体肿瘤,由于垂体肿瘤自下方向上压迫视交叉,因此最初阶段肿瘤压迫视交叉下面的交叉纤维,所以视野缺损首先出现于双眼颞上象限。如肿瘤继续向上压迫,损害了视交叉上面的交叉纤维,双眼的颞下象限视野也发生缺损,此时即成为典型的双眼颞侧偏盲。如果未能及时治疗,肿瘤继续扩大,逐渐压迫到视交叉的颞侧份不交叉纤维。由于颞上纤维居于内侧,所以颞上纤维的损害较颞下纤维为早,因此又出现双眼鼻下象限的视野缺损。若肿瘤继续长大,影响了双眼的颞下方纤维,使残留的双眼鼻上象限视野也完全丧失,最终造成双眼全盲。因此,垂体肿瘤引起的视野缺损的顺序是先颞上象限,其次颞下象限,再次鼻下象限,最终损及鼻上象限视野。对右眼来说,其视野损害的顺序是顺时针方向;对左眼来说,则是反时针方向。垂体肿瘤的视野损害,往往并非绝对双眼对称。有时一侧视野损害较重,已经全盲,而对侧颞侧视野的损害可能还很轻微,仅表现为颞上象限偏盲或颞侧偏盲。
垂体肿瘤对视交叉的压迫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视交叉的前后位置的变异。当视交叉全部或大部位于蝶鞍正上方时,垂体肿瘤自下向上压迫视交叉体部,引起双眼颞侧偏盲。如视交叉系后置位,则有可能使垂体肿瘤完全在两侧视神经之间发展,不影响视交叉或仅侵犯其前缘。如果视交叉是前置位,即视交叉偏前一些,则垂体肿瘤不仅压迫视交叉体后部,而且还可能同时影响视束。
来自视交叉上方的病变,如颅咽管瘤、蝶鞍上脑膜瘤和血管瘤等,由于肿瘤是从视交叉的上方向下压迫视交叉,其视野改变的顺序与垂体肿瘤自下而上的压迫不同。典型的来自上方压迫的视野缺损顺序是:最先为颞下象限,其次为颞上象限,再次鼻下象限,最后为鼻上象限视野缺损,终致双眼全盲。
(二)视交叉前角处病变
病变位于视交叉前角的内侧,影响本侧视神经的交叉纤维,因此患侧视野表现颞侧偏盲。同时,对侧眼的视交叉前膝(鼻下纤维)受损,出现对侧眼颞上象限偏盲。如病变逐渐向外发展,则表现患侧眼全盲,对侧眼颞上象限偏盲。
病变位于视交叉前角的外侧,则表现为患侧眼鼻侧偏盲,对侧眼颞上象限偏盲;如病变逐渐向内发展,则表现为患侧眼全盲,对侧眼颞上象限偏盲。
(三)视交叉后角处病变
病变损害了视交叉后角的内侧时,最初影响对侧眼的交叉纤维,表现为对侧眼的颞侧偏盲;以后病变继续向外发展,出现患侧的鼻侧偏盲。
如病变自视交叉后角的外侧向内发展,则先表现患侧眼的鼻侧偏盲,随后对侧眼的颞侧视野也发生偏盲。
(四)视交叉体部外侧份的病变
一侧视交叉体部外侧份的病变,引起患侧不交叉纤维受损,导致患侧眼视野鼻侧偏盲。如果病变较大,继续自外侧向内侧发展,还可使患侧眼的鼻上纤维和对侧眼的鼻下纤维(视交叉前膝)也受到影响,表现为患侧眼的鼻侧偏盲和颞下象限缺损,对侧眼的颞上象限视野缺损。
两侧视交叉体部外侧份的病变(如双侧颈内动脉硬化自外侧压迫视交叉),可引起双眼视野鼻侧偏盲。
视交叉处的病变,除引起视野改变外,还可出现双侧偏盲性瞳孔强直和原发性视神经萎缩。鞍上病变还可引起视乳头水肿。
根据病变情况选择不同治疗。
1.药物治疗
如垂体腺瘤可酌情采用多巴胺抑制剂等;此外如外伤等可用地塞米松控制水肿和炎症;如系感染性疾病,则应给予抗感染治疗。
2.放射治疗如用于垂体腺瘤。
3.手术治疗
手术目的为切除肿瘤,挽救视功能和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