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band keratopathy
带状角膜病(band keratopathy)比较常见,通常为绝对期青光眼、葡萄膜炎和角膜炎后的并发症,也可发生在已萎缩的眼球上,亦可见伴有高血钙症的全身病(如维生素D中毒、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等)。带状角膜病常发生于睑裂部位的角膜暴露区,表现在角膜上皮层下前弹力层处呈灰色带状混浊。混浊首先发生在3点和9点处角膜缘,与角膜缘周边相隔一处狭窄透明区。然后混浊从两侧向中央扩展,最终连接,形成中部狭窄、两端较宽、横贯睑裂的带状混浊区。病变部位常伴有钙质沉着的白色钙化斑。最后病变可侵犯到角膜基质层和出现新生血管。晚期可出现刺激症状。
带状角膜病变常发生于较严重慢性眼病的后期,如色素膜炎、角膜基质炎、青光眼及眼球萎缩等,尤其伴有青年性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色素膜炎患者。有钙、磷代谢紊乱的全身病,如甲状旁腺机能亢进使血钙增高,慢性肾衰竭等可引起血清钙、磷代谢障碍使钙盐沉着于角膜,亦易引起本病。此外维生素D中毒、慢性与汞或甘汞等物质接触(汞可引起角膜胶原纤维变化致钙质沉着变性)、遗传性因素(如原发遗传性带状角膜病变)等也可发生此病。钙盐于碱性环境中更易沉着,对干眼症或暴露性角膜炎患者,其泪液中二氧化碳减少趋于碱性,若出现带状角膜病变,其病情进展比一般患者迅速。有报告在视网膜脱离复位及玻璃体手术注入眼内硅油后可引起本病,可能由房水循环障碍所致。亦有人认为长期局部应用强的松龙或磷酸地塞米松等皮质类固醇激素类药物,由于增加了泪液和角膜基质的磷酸盐浓度,也可促使本病发生。
早期在前弹力膜周边部有局灶性嗜碱性点状钙质沉着,上皮细胞基底膜亦呈嗜碱性着色。随病情向中央发展,前弹力膜进一步钙化并出现断裂,浅基质亦可有类似改变。而代之以无血管的纤维组织,透明质样物进入。前弹力膜钙质沉着及钙化断片可伸入上皮细胞层使之变成厚度不均,且常有上皮下纤维增生的组织。电镜下前弹力膜内有大小不一的高电子密度的钙化小球及斑点。有的周边部钙化小球的电子密度较中央部为浓密,有的则中央较浓密,周边较淡。
一般不需要。
轻症患者无需治疗。当发生上皮糜烂引起刺激症状时,可配戴软性角膜接触镜。病变较严重影响视力及美容时,可应用0.37%依地酸二钠(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Na2)点眼,每日4~6次。点药前最好用海绵棒轻轻将钙质沉着物擦掉。有人采用金刚磨石来磨光钙沉淀物取得较好效果。亦可在表麻下先刮除角膜上皮,再在病变处敷以浸有EDT A‐Na2(0.01~0.05M)的纤维海绵片,数分钟后再刮除钙质。可重复多次直至刮净钙质为止。术后应涂消炎眼膏,局部加压包扎至上皮再生为止。此外,对较严重病例,还可考虑作光学性虹膜切除,角膜表层切除联合羊膜移植或板层角膜移植。对眼球萎缩无光感者,为解除痛苦可作眼球摘除。对继发于全身病者,还必须重视治疗原发病,以减少复发。
及时治疗原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