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cavernous hemangioma
海绵状血管瘤因肿瘤内有较大的血管窦腔,切面似海绵而得名。属于一种错构瘤,是成年人眼眶病中最常见的病变之一,约占眶内肿瘤10%~23%。
尚不明确。过去曾有学者认为本肿瘤是由毛细血管瘤转化而来,管腔内压力增高而高度扩张,形成血管窦。但临床表现和病理组织像不支持此种说法。海绵状血管瘤血管壁内有平滑肌细胞,按血管发展程度,较毛细血管更为成熟,是多种细胞成分形成的肿瘤,与毛细血管瘤一样,也是一种错构瘤。

图1 眼眶解剖图
大体病理:肿块呈椭圆形,表面光滑,质中软,内有停滞缺氧的血液故肿块为紫色,切面有较大小不等的腔隙似海绵状(图2)。
组织病理:肿块外有纤维组织包膜,肿块内有不同厚度的纤维结缔组织和平滑肌隔膜将肿块分隔成0.5~1.0mm的窦腔,腔内装有血球,腔内壁内衬着内皮细胞。偶见隔膜间质内有淋巴细胞浸润(图3)。部分窦腔血液因停留太久而机化。
超微结构:见窦壁内衬单层扁平的内皮细胞,其外有1~5层平滑肌细胞围绕,隔间质大部分为纤维细胞,其中可见平滑肌细胞。

图2 海绵状血管瘤
大体病理见肿瘤呈紫红色,有完整包膜,表面凹凸不平

图3 海绵状血管瘤纤维
纤维结缔组织将病变分隔成窦腔,腔内装有血球,窦壁内衬内皮细胞 HE×100
1.超声检查
A超显示肿物边界清,内回声波峰较高,波峰顶线与基线夹角小于45°。B超显示肿物边界清楚,有肿瘤晕,边界清楚,内回声多而强,分布均匀,中等声误差,有可压缩性。多普勒显示病变内多缺乏彩色血流。
2.眼眶CT
显示肿瘤多呈桑葚状或类圆形,注射造影剂后强化明显。
3.眼眶MRI
T1显示为中信号,T2呈高信号,注入造影剂后呈渐进性强化。
4.病理
海绵状血管瘤多呈类圆形,紫红色,有完整的囊膜,囊膜是血管窦间纤维结缔组织延续形成的,为肿瘤本身的一部分,不能与肿瘤实质分离。肿瘤借助于细小的营养动脉与全身血管沟通,导出静脉也很细。肿瘤断面为许多充满血液的血管窦。将血液排出,肿瘤体积明显缩小,且见海绵样小孔。光镜下,肿瘤由大的扩张的海绵状血管窦构成,窦壁内衬以扁平而薄的内皮细胞。
1.临床观察
位于肌锥内的海绵状血管瘤,如瘤体较小时,因其被脂肪包裹,手术时不易被找到,故可临床观察。
2.手术摘除
位于眶前部表浅的可经结膜或皮肤切除,如位置较深时,可经结膜切除或外侧开眶,眶上部者可经眶缘皮肤入路,如位于眶尖,粘连较严重者,为保护视力,可行局部切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