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
中文别名 :艾滋病所致的精神障碍
艾滋病又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引起的。根据UNI AIDS/WHO 估计,截止到2007年底,中国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最高可能为100万。
艾滋病的高危人群主要是同性恋、双性恋者和静脉注射吸毒者。近来,妇女通过异性性交感染上HIV的人数逐渐增多。我国的艾滋病传播以经血途径为主(包括注射吸毒和非正规采血),其次为性途径。
HIV除了感染免疫系统的T4淋巴细胞,损害细胞介导的免疫功能,还感染CNS的星形胶质细胞,直接导致神经精神症状。免疫功能下降所致的CNS机会性感染、肿瘤、抗病毒治疗的副作用以及感染HIV后的各种社会心理应激等对神经精神方面的影响,使得AIDS患者的临床表现更加复杂多样。尸体解剖结果显示,75%~90%的艾滋病患者存在大脑的病理改变。临床上,至少有50%的HIV感染者出现神经精神并发症(如HIV 脑病),而且约有10%的患者是以此为首发症状。其次,HIV相关疾病往往表现为典型的精神病症状群(如焦虑障碍、抑郁障碍和精神病性障碍)。
1.药物治疗
有研究表明,抗逆转录酶病毒药物,如齐多夫定(zidovudine),可以防止或逆转HIV脑病的神经精神症状。控制激越症状可用氟哌啶醇等DA拮抗剂,但剂量宜小,因为这些患者容易发生锥体外系副反应和恶性症状群。由于HIV感染者还容易发生谵妄,应避免使用抗胆碱能作用较强的药物。
对于焦虑障碍,可选用苯二氮类或丁螺环酮,也可使用抗抑郁剂。苯二氮
䓬类中,以选用半衰期较短的为好。对于抑郁障碍,应使用抗抑郁剂。起始剂量应为常规起始剂量的1/4,每2~3天小量增加,直至起效。常用的有TCA和SSRI,亦可选用苯丙胺,如果神经系统检查未发现颅内高压及占位病变,也可选用ECT。出现躁狂或精神病性症状时,可使用常规的抗精神病药物,但起始剂量和维持剂量均应较通常低。
2.心理治疗
感染HIV 患者的主要心理问题是自责、自尊心受挫和关于死亡的问题。艾滋病患者往往对自己过去的行为感到自责,认为现在正受到惩罚,咎由自取。他们还面临着一些卫生保健方面的决策困难,如是否需要参加药物试验、临终关怀和生命保障系统等。现实问题主要包括就业、医疗福利、人寿保险、事业以及与家人和朋友的关系。心理治疗应因人而异,可以是个别的或集体的,支持性的或认知性、行为性、心理动力性的。
HIV感染应以预防为主。应告诫那些高危人群采取安全的性活动,避免共用被污染的注射针。使用安全套是十分安全和有效的预防措施。预防HIV感染的疫苗正在研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