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erotic fetishism
以无生命物体或异性躯体及衣饰的一部分作为激发性欲的惯用和偏爱的方式,称为恋物癖,患者绝大多数为男性,特别是单身或孤独的男人,女性少见。可恋物品均以带有特殊性刺激意味的异性所有物为特征,如内衣、内裤、乳罩、卫生带、女性头发、鞋袜以及发夹、项链等,且偏爱用过的并脏了的东西,接触此类物品即产生性快感。在手淫与性交时,常同时使用或携带这些物品,以增加性激动,想象这些物品也能引起同样效果,因此他们为了收集这些物品往往千方百计、不择手段进行偷窃,达到迫不及待以求一逞的程度,偷窃行为时伴强烈性兴奋者称为偷窃色情狂,是偷窃狂的一种特殊类型。新闻报道曾提到一位老人,一生中偷了十万余件女内衣的事例,异性装扮癖通常穿着异性服装引起性快感,也属于恋物癖的一个类型。
此癖一般在少儿期就显示出明显恋物迹象,到了青春期恋物倾向更明显,多为非同性恋者,其性兴奋完全脱离了异性身心统一性,成为单纯爱发、爱足、爱内心而不爱人的极端化恋物行为,男性之所以多见,可能与男性自发性活动较多,自慰性性行为获得性快感频率较高及广泛程度有关。
恋物症的病因尚未明确,目前认为可能与生物遗传因素有关,但一般认为是心因性的。
1.“阉割焦虑”学说
精神动力学派认为,有些患者源于童年期性心理发育受阻,以致原本在5~6岁前就解决的“阉割焦虑”长期存在。患者具有“女性阴茎”的象征意义,通过物恋行为可以缓解“阉割焦虑”。有些患者则由于童年早期客体心理发育不良,主体与客体在心理上分化不全,因“阉割焦虑”持久而严重地困扰患者,恋物起着“过渡主客体”的作用,通过物恋行为,可减轻“分离焦虑”。
2.“条件反射”学说
行为学派认为物恋行为是在某种早年经历影响之下逐步形成的条件反射,尔后的每次物恋都经由它所带来的性快感而对这种行为起着强化和巩固作用。如一位男病人少年期间某次曾对一副身穿黑色皮夹克的美女照片发生性兴奋并当场手淫,以后多次发生同样行为,最终形成了对女黑色皮夹克的恋物症。
3.家庭教养方式
不恰当的家庭教养方式和性行为教育是促使形成恋物症的重要原因。追溯恋物症者的成长经历,发现很多患者在早年成长过程中与父亲交流少,与母亲过分亲昵。家庭结构以慈母严父型,溺爱保护型居多。初期表现出恋物行为被发现时,也未得到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家长或是不以为意,或是过分严厉,这些都不益于行为的纠正。而恋物症患者多性格内向、观念守旧狭隘、胆怯易紧张、怕与异性交往,他们的性压抑通过过度的性幻想和手淫,强化了早期不良性经历所致的“物”与性兴奋之间的联系,在大脑皮层形成病理性兴奋性,使患者的性兴奋越来越集中于“物”而偏离正常的性对象,导致恋物行为。
4.社会环境因素
某些社会环境或文化因素限制了青年男女的接触,使他们将自己的性冲动向一些异性的象征物发泄。并在此过程中逐渐强化这一行为。
在我国,常见的以下几种形式:
1.偷窃女性衣着如女性特用的胸罩、内衣、三角裤、丝袜、月经带等。这些衣着都是用过的,有的甚至是污秽未洗或破旧的。有的恋物癖者将它随身穿戴,或一直收藏起来。曾有一位大学生,犯盗窃案被发现,结果在搜查时,发现皮箱内尽是女内衣、三角裤等。
2.剪发辫癖患者对女性头发或发辫产生强烈的性感,因此往往在黑暗中偷剪妇女发辫或头发而后逃走。他们得手后,往往珍藏如宝,时时抚摸欣赏而获得变态心理的满足。
例如有位30岁男性,因作案后被扭获,到他家中搜查,发现在一个箱子中藏有一二十条被他偷剪的辫子,皆洗涤整洁,喷洒香水,并用红色丝带结扎,排放整齐。
3.其他少见的形式如在晚清小说中所描述的“金莲癖”(某官吏娶妾后并不同房,但每晚都需要将其妾的金莲小脚拥抱于怀才能入睡)、“恋尿色情”(偷饮妇女尿以满足其变态心理),也属于恋物癖的范围。
对恋物症的治疗以心理治疗为主,常用的方法有动力心理治疗与行为治疗,均有一定的疗效。具体的治疗方法有:
1.认识领悟疗法(cognitive comprehend therapy)是钟友彬(1988)根据Freud的心理分析理论及心理动力学原理,结合中国社会及文化的实际情况创立的一种适合中国人的心理分析治疗方法。这种治疗方法是从讨论并分析患者症状中所表现的观念、情感以及行为的“幼稚性”入手,用解释和扩通的方法,从理性上帮助患者认识到他们的幼儿思想模式和幼儿行为模式,逐渐深入达到情感上的领悟,从而使他们主动放弃他们以前的幼稚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代之以成年人的成熟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
2.厌恶疗法(aversion therapy)把恋物症行为与厌恶刺激结合起来建立新的厌恶性条件反射,以取代原有的恋物行为条件反射。例如,在患者的恋物上涂抹刺激性极强的物质(苦味、辣味),使之在嗅咬时产生对恋物行为的厌恶感。或者让患者自我控制搜集异性物品的欲望。具体的操作方法是当患者出现想偷盗异性物品的冲动时,立即闭上双眼进行惩罚性想象,幻想自己被人当场抓住并被羞辱、惩罚等。
3.暴露疗法(exposuretherapy)将患者置身于其喜爱的恋物中,并让其长时间不停的玩弄或想象,使其从原来的喜爱逐渐转换至厌倦,最终抑制恋物行为。有报道以此种方法结合森田疗法治愈恋物症者一例。
4.负性实践疗法(negative practice therapy)让患者在玩弄搜集来的异性物品时,在自行规定的较长时间内不得停止玩弄,必须强迫自己不断重复这种随着欣赏时间的延长而变得越来越无聊的行为,使原本具有的欣赏异性物品时的愉悦情绪逐渐转化为厌恶情绪,以抑制恋物行为。
对于年龄较小的患者,应根据其年龄和认知特点治疗,并实施家庭心理干预,对家庭环境及家长的教育方式,特别是性教育方法进行指导,可取得较好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