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别名 :越战综合征
20世纪70年代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最初被称为“越战综合征”,主要是由于越南战争期间许多老兵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应激症状,持续几个月至几年不等,1980年开始被收录在DSM-Ⅲ中,表现为对异乎寻常的威胁性、灾难性事件的延迟和(或)持久的反应。近年来,我国突发自然灾害或重大伤亡事件(如地震、交通事故和矿难等)的现场救援和善后处理中也开始重视这类问题,并给予危机干预等处理。
相对于其他精神障碍而言较为特殊的是PTSD患者必须要经历或目睹过创伤性事件(必要条件),但不是所有经历过这些事件的人都会发展成PTSD(非充分条件)。
(一)遗传因素
近年来在家族研究、孪生子研究及分子遗传学研究等方面的发现均已证实,PTSD存在一定的基因遗传性。目前被认为与PTSD相关的基因包括5-羟色胺转运体(5-HTT)编码基因(如:5-羟色胺转运基因的SS基因型)、多巴胺受体D2编码(DRD2)基因等。
(二)神经生化因素
遭遇重大创伤事件的PTSD患者可能存在5-HT、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神经肽和内源性阿片类物质等方面的失调。
(三)神经通路和影像学研究
目前认为与PTSD最相关的脑区包括前额叶(前扣带回区、胼体下皮质及内侧额叶固有部分)、杏仁体和海马结构。相应的神经通路为:边缘系统活动过度(杏仁核、扣带回)以及对创伤性刺激的皮质反应减弱(前额、Broca区域)。结构磁共振发现这类患者额叶皮质、前扣带回区、海马的体积减小,功能磁共振研究显示在给予与创伤有关刺激时,PTSD患者额叶内侧皮质激活减低或不能激活。
(四)心理、社会因素
对于PTSD患者而言,他们的创伤记忆可以很容易被唤醒,往往还伴有强烈的情绪和感觉,记忆的重现会使患者仿佛又重新经历了一次创伤,他们的记忆可以表现为闯入性记忆和空白性记忆两种类型。
(一)心理治疗
PTSD患者是在创伤事件之后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失衡,如果能及时恰当地给予心理干预,矫正因创伤性事件引发的认知、情绪和行为问题,以达到缓解症状促进康复的作用。常用的心理治疗方式为CBT,包括认知疗法、暴露疗法(分级暴露、延迟暴露、虚拟现实暴露)与应激脱敏训练,应激预防训练、催眠等治疗方式的有效性都已有文献报道。其他的心理治疗方式还包括眼动脱敏和再加工(eye movement desensitization and reprocessing,EMDR)和人际心理治疗等对PTSD也是适用的。
(二)药物治疗
常用的有抗抑郁药(74.3%)、抗焦虑药(73.7%)及抗精神病药(21.3%)。SSRIs类抗抑郁药(如帕罗西汀和舍曲林等)因其疗效和安全性好,不良反应轻,目前已被推荐为治疗PTSD的一线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