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疾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疾病 >  直立性低血压
直立性低血压
基本信息

英文名称 :orthostatic hypotension

中文别名 :体位性低血压

英文缩写
OH
概述

一个人当采取直立位时约有500ml~700ml血液贮存于下肢和内脏。随着静脉回心血量的减少和心排出量下降,主动脉、颈动脉和心肺压力感受器遂受到刺激。后者反射性地增加交感神经冲动的传出和副交感神经活性受到抑制,并通过增加心率和血管张力维持站立位时的收缩压水平。当这一系统的任何一环节出现缺损,从循环血容量到神经传出,再到血管系统,遂产生直立性低血压。

病因学

直立性低血压多与低血容量、服用药物、原发或继发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有关,常见原因可分为原发性、继发性和药物引起的三种(表1)。

表1 直立性低血压的病因学分类

当一些疾病累及自主神经产生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患者,直立性低血压也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

原发性直立性低血压是一种少见病,男性患病5倍于女性,常伴有自主神经紊乱的其他表现,如括约肌松弛、阳痿、勃起和射精障碍,以及排汗受损。休息时血浆正肾素水平明显降低,站立后仍无改变,表明有交感神经调节的外周紊乱。Shy‐Drager综合征伴有自律机能不全和皮质脊髓束、锥体外束,以及小脑束受累。这些综合征也可能伴有胆碱能神经机能不全,影响迷走、眼、膀胱和汗腺的功能。休息时血浆正肾素水平正常,但不随站立而改变。临床观察发现,大约有50%的自主神经功能衰竭患者有严重的卧位高血压。多系统硬化(multiple system atrophy),即Shy‐Drager综合征患者,发生卧位高血压的机制可能与存留的交感神经张力有关,因为用神经节阻断剂奥替芬能够消除卧位高血压。纯自主神经功能衰竭产生卧位高血压的原因尚不清楚。晚间服用降压药物有助于控制这类患者的夜间血压升高。

餐后晕厥(postprandial)是老年人进食后诱发低血压而产生的一个少见临床现象。产生的机制与血浆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和心脏的代偿性反应失调有关。多数老年患者在进食后的45~60min出现收缩压下降,约有1/3的个体收缩压下降达20mmHg以上。大部分人虽有这种收缩压的下降但并不出现症状,偶有引发晕厥或晕厥前状态者。

发病机制

正常情况下,由于重力的作用,人站立时可使血液集中于腿及躯干部的静脉容量血管内,回心血量减少,心排血量降低,结果使血压下降。

激活位于主动脉弓及颈动脉窦内的压力感受器,并通过神经反射使:①容量血管收缩,回心血量增加;②周围小动脉收缩,升高血压;③心率加快及心肌收缩力增强,增加了心排血量;④抗利尿激素分泌及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引起钠和水的潴留,使循环血容量增加。在上述机制共同作用下,可迅速纠正由于体位改变引起的低血压状态,如上述调节机制的某一环节被破坏,即可发生直立性低血压。在老年人,由于压力感受器反应性的降低及动脉顺应性的降低,压力感受器反应性的降低延迟了心动过速的反应,常常可引起直立性低血压。

类型

直立性低血压的分类

1.原发性单纯性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多系统萎缩(Shy‐Drager综合征)帕金森病合并自主神经功能不全

2.继发性

内科疾病:糖尿病;淀粉样变性;酒精中毒

自身免疫性疾病:急性感染性多发神经炎;混合性结缔

组织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癌性自主性神经病

代谢病:维生素B12缺乏;Tangier氏病等

神经系统感染:梅毒;HIV感染;肉毒中毒等

脑损伤:血管性损伤;肿瘤波及下丘脑和中脑;多发性硬化症等脊柱损伤

多巴胺β羟化酶缺乏征

3.药物

抗高血压药物:利尿剂;钙通道阻滞剂;甲基多巴;哌唑嗪;转换梅抑制剂等

抗抑郁药;三环制剂;单胺氧化酶抑制剂

精神安定剂:酚噻嗪;巴比妥

α受体阻滞剂:柳苄胺心安;苯氧苄胺

肾上腺素能神经元阻断药:胍乙定

神经节阻滞药:六甲季胺;美卡拉明

临床表现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实验室及特殊检查

测量患者卧位和立位血压:每分钟1次,连续5次,收缩压下降超过20mmHg和/或舒张压下降超过10mmHg为阳性。

诊断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鉴别诊断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治疗

直立性低血压的治疗可采取对症性治疗。有多种药物可治疗直立性低血压,但没有一种是理想的。

1.口服类固醇皮质激素

氟氢可的松,0.1~0.4mg/d,增加水钠潴留,升高血容量和血压,但应避免过度,防心力衰竭。对平卧位高血压,要慎用。

2.米多君

是选择性α-受体激动剂,2.5mg,2次/日开始;逐步增加至10mg,2~3次/日。

3.促红细胞生成素

25~50U/kg体重,皮下注射,3次/周,防治贫血,增加红细胞容积,使收缩压升高。

4.其他

如去氨加压素、麻黄素、吲哚美辛等,效果有限。

一般治疗包括体位改变要慢,切忌突然坐起或站立。避免诱发血压降低,慎用影响血压药物。多采用交叉双腿、蹲位、压迫腹部、前倾可能会预防直立性低血压。穿束腹紧身裤和弹力袜能增加回心血量。在床上头部和躯干较腿部抬高15°~20°,这种体位促进肾素释放和刺激压力感受器。增加水和盐分摄入。在进食后低血压者,可少食多餐,饭前喝水或咖啡。

对于急性全自主神经病,可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可高达2g/kg体重)、泼尼松、血浆置换等自身免疫调节治疗,但多为病例报道和经验治疗。

预后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作者
王亮
来源
心血管病学,第1版,978-7-117-06798-5
老年心脏病学,第3版,978-7-117-15361-4
下一篇:间脑综合征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