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疾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疾病 >  血管网状细胞瘤
血管网状细胞瘤
基本信息

英文名称 :angioreticuloma

中文别名 :血管母细胞瘤

作者
丁正同
英文别名
hemangioblastoma
概述

血管网状细胞瘤(angioreticuloma)也称血管母细胞瘤(hemangioblastoma),是一种由密集血管丛和肿瘤基质细胞所组成的良性血管性肿瘤,起源于中胚叶细胞的胚胎残余组织,为真性血管性肿瘤。1904年德国眼科医生Von Hippel首次报告2例罕见的有家族遗传病史的视网膜血管网状细胞瘤病例。1927年瑞典眼科医生Arvid Lindau指出小脑和视网膜血管瘤仅为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瘤病变的一部分,并具有遗传性,还可同时累及肾和胰腺;其后又发现此类患者还伴有嗜铬细胞瘤和附睾囊腺瘤。1964年Melmon和Rosen首次将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网状细胞瘤合并肾脏或胰腺囊肿、嗜铬细胞瘤、肾癌以及外皮囊腺瘤等疾病正式命名为“von hippel-lindau综合征”,简称VHL综合征。本病有遗传倾向,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可有家族病史。

流行病学

本病约占颅内肿瘤的1.5%~2.5%,占后颅凹肿瘤的7%~12%。各年龄期均可发病,儿童及青壮年多见,男性稍多于女性。有家族病史者约占15%,约80%的患者合并有VHL综合征。

发病机制

血管网状细胞瘤的具体发病机制不清,近年来通过对VHL病的研究发现:VHL基因是一个重要的抑癌基因,该基因位于染色体3p25-p26区,含有3个外显子和2个内含子,翻译区由642个核苷酸构成,编码含213个氨基酸的蛋白质,称VHL蛋白(pVHL),并通过pVHL发挥抑癌作用。异常的VHL基因编码突变型pVHL,突变型pVHL无法抑制RNA聚合酶Ⅱ的转录延长,使细胞无限增殖,导致了肿瘤的发生。同时突变型pVHL也失去降解一系列蛋白特别是缺氧诱导因子1(HIF-1)的功能,因此,造成在常氧环境下HIF-1α不被降解,使HIF-1转录激活靶基因大量表达,这些靶基因广泛参与细胞能量代谢、新生血管形成、红细胞增多、细胞增殖和凋亡等众多生理、病理过程,从而促使肿瘤发生。VHL基因突变的人群携带率估计为3/10万,外显率接近100%。其遗传特征为常染色体显性方式,子女有50%概率发病,故对其子女也应严密随访。

病理学

血管网状细胞瘤多位于幕下小脑半球,约占65%,约25%位于椎管内,幕上约占10%,偶见于脑干,脊髓病变多位于颈胸段。大多数病例为单发性肿瘤。大体观察可为囊性、囊实性和实性三种病理形态。肿瘤边界清楚,紫红色,质较韧,无包膜,同脑组织关系密切,切面呈暗紫色。邻近脑膜可有血管扩张。可有棕黄色的含铁血黄素沉积于囊壁和肿瘤结节内。肿瘤呈囊性者约占70%~80%,特别是小脑血管网状细胞瘤,常呈现出“大囊小结节”影。囊内含黄色或清亮液体,其成分和浓度与血浆蛋白接近,提示为肿瘤渗出液。肿瘤囊腔内壁光滑,可见突入囊内的瘤结节,血运极为丰富如血窦样,有些瘤结节较小,甚至隐藏于囊壁内,不易被发现。实体肿瘤多较大,呈紫色、鲜红色、黄色,质软,血运极其丰富,易出血,与周围脑组织分界清楚。

镜下观察见肿瘤由大量不规则的毛细血管和其间的基质细胞构成。血管“支架”主要为新生毛细血管,部分为大的血管和血窦,管内充满红细胞。基质细胞大小不一,形态各异,胞浆丰富,内含类脂质,呈泡沫状。肿瘤内常有囊性变,囊大小不一,可融合成大囊肿。瘤细胞内可出现细胞核的异型性变,细胞核增大并有多核瘤巨细胞的存在,如细胞核分裂加剧,相对血管成分减少,常提示肿瘤恶性变。依据病理类型可将血管网状细胞瘤分为4型:①毛细血管型:毛细血管为主,常伴囊肿;②基质细胞型:常为实体性肿瘤;③海绵型:由管径大小不同的血管或血窦形成,血运丰富;④混合型:以上几种类型的混合型。

临床表现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辅助检查

1.CT

囊性肿瘤平扫时显示为类圆形低密度占位,密度较脑脊液高,可见高密度结节突向囊腔内,增强后呈现为“大囊小结节”影像,囊壁多无强化,瘤结节呈均匀增强。实性肿瘤平扫时呈等密度或高密度类圆形影像,呈明显均匀强化。肿瘤周围可见低密度水肿带(图1)。

图1 CT平扫血管母细胞瘤

注:示小脑低密度病灶,呈椭圆形,右外侧可见一壁结节呈等密度,病灶边界清晰;第四脑室受压向前方移位;增强(右图箭头)显示壁结节均匀强化,低密度区不强化。

2.MRI

优于CT检查,囊性部分常呈现长T1、长T2信号,瘤结节呈现为等T1、长T2信号,“大囊小结节”影像更加突出,瘤结节明显强化,瘤周常可见水肿带或小的血管流空影;实性肿瘤平扫时常呈等T1、等T2信号,对比增强后呈现明显强化血管团(图2)。

图2 MRI扫描小脑蚓部血管母细胞瘤(实质型)

注:MRI断面T1WI示小脑蚓部不规则肿块影,肿瘤大部分呈略低信号,其中间出血呈高信号;增强(右)后壁结节强化明显,余部无强化。

3.脑血管造影

是目前诊查血管性肿瘤最重要的手段。可清晰显示肿瘤病理血管或血管网,实质性肿瘤可见“花瓣状”血液循环。并能准确显示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指导手术,必要时还可做供血动脉栓塞治疗(图3)。

图3 脑血管造影

注:显示肿瘤结节、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正位像箭头示瘤囊的位置。

4.血常规检查

该病常伴红细胞增多症,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量显著增多。肿瘤切除后红细胞随之下降,若再度回升常提示肿瘤有复发的可能。

5.眼底检查

可合并有视网膜血管瘤或血管网状细胞瘤。

6.腹部B超或CT检查

可合并有胰、肾脏囊肿或肾脏的实性肿瘤。

诊断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鉴别诊断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治疗

手术切除为首选治疗方法,放射治疗效果不肯定,化疗基本无效,全切除肿瘤可以治愈此病。囊性血管网状细胞瘤和实性血管网状细胞瘤的手术方法不同,囊性血管网状细胞瘤只需切除肿瘤结节,无需切除囊壁;实性血管网状细胞瘤要完整切除整个瘤体。对囊性血管网状细胞瘤可切开囊壁吸出囊液,沿囊壁仔细寻找结节并予切除。单纯放出囊液只可使症状得到暂时缓解,囊肿多在短期内复发。个别囊性肿瘤瘤结节较小或陷入囊壁内,术中不易发现,甚至一个囊肿内有多个瘤结节,一定要仔细寻找,予以全切。实体性血管网状细胞瘤供血丰富,单纯依靠手术切除困难较大。试图穿刺或活检可引发难以控制的大出血,属绝对禁忌。肿瘤切除时应在正常脑组织内进行,先寻找肿瘤供血动脉并阻断,可电凝肿瘤表面以缩小肿瘤体积,增加手术操作空间,最后切断引流静脉。在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未处理前,勿尝试分块切除,否则可能会导致严重出血而使手术陷入困境。术前行造影检查,有助于判断肿瘤的供血动脉,指导术者设计最佳的暴露、切除策略。根据造影情况,可行肿瘤供血动脉栓塞术,减少肿瘤血供,利于手术全切肿瘤。

预后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来源
神经外科学(第2版),第2版,978-7-117-20234-3
上一篇:脑-面血管畸形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