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limbic encephalitis
中文别名 :边缘叶脑炎;副肿瘤性边缘性脑炎;边缘性脑炎
边缘系统脑炎指急性或亚急性发病,累及海马、杏仁核、岛叶及扣带回皮质等边缘系统结构,临床表现以近记忆缺失、精神行为异常和癫痫发作为特点的中枢神经系统炎症。过去也称为边缘叶脑炎、副肿瘤性边缘性脑炎。20世纪60年代,国外Brierley等和Corsellis等首先报道,我国最早报道见于2010年。部分LE患者在疾病的初期仅表现为严重的情绪或行为异常,无癫痫发作,被当做精神病诊治。
广义的边缘系统包括边缘叶,主要为胼胝体、海马、海马旁回、海马沟回及距状皮质,以及相关的皮质和皮质下结构。边缘系统纤维联系复杂,如海马回路、穹隆等。狭义的边缘系统中包括2个重要神经组织,即杏仁核和海马,前者关乎情绪表现,后者与记忆有关。
根据病因和病理机制可将其分为3类。
(1)由于病毒感染所致
(2)自身抗体介导性边缘性脑炎(AMLE):由抗胞质抗原抗体所诱发,造成的副肿瘤性边缘性脑炎称为PLEⅠ型;抗胞膜抗原抗体常导致可逆性边缘性脑炎,此类患者若有肿瘤称为PLEⅡ型,若无肿瘤则称为AMED-ARLE型。
(3)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边缘性脑炎。抗胞质抗原包括:Hu、Yo、Ri、Ta/Ma2、CV2/CRMP5、Amphiphysin等;抗胞膜抗原包括:NMDA受体、α-氨基3-羟基-5-甲基4-异 唑丙酸(AMPA)受体、γ-氨基丁酸(GABA)B受体和VGKC。最近研究发现VGKC主要为富亮氨酸胶质瘤失活基因1(LGI1)和接触蛋白相关样蛋白-2(Caspr2)。近年逐渐被认识的抗胞膜抗体相关性边缘性脑炎也被称为“新型边缘性脑炎”,包括抗NMDA受体脑炎、抗GABA受体脑炎等。
临床过程可人为分为5个阶段:前驱期、精神症状期、反应迟钝期、运动过度期、逐渐康复期。疾病分型不同,临床表现有一定的差异。一般表现为迅速进展的短期记忆丧失、精神症状和癫痫发作。这种精神分裂样精神障碍,一般先有发热、头痛或病毒感染样前驱表现,当在精神症状达到高峰之后,大部分患者可出现癫痫发作,意识水平下降,常处于无反应或强直性抽搐状态,由于中枢性换气不足,因此需要机械性通气,并伴发口-面-肢体运动障碍和自动症。
对边缘性脑炎目前尚无统一的治疗方案,血清或脑脊液中检测到相关抗体,应在寻找潜在肿瘤的同时及时进行免疫治疗。推荐的一线免疫疗法为糖皮质激素类药物、静脉注射人血丙种球蛋白、血浆置换或联合免疫疗法。60%~80%的抗AMPAR、GABABR或LGI1抗体阳性患者对这些治疗有反应,伴有肿瘤者,治疗反应优于未发现肿瘤者。血清和(或)脑脊液抗Caspr2抗体阳性患者对免疫治疗反应可能较差,这些患者尚需进行更强的免疫治疗。治疗持续时间取决于患者对治疗的反应和临床医师的判断,对于一些存在复发趋势的脑炎,需长期免疫治疗。
临床治疗中发现患者可能在运动过度期病情危重或逆转,一旦患者度过运动过度期,数月内即可逐渐康复,且在3年或更长一段时间内完全恢复正常。部分患者病情存在反复或再发现象,抗NMDA受体脑炎两年内复发率达13%。对这部分患者,初诊使用激素治疗病情迅速缓解,但在激素减量期间或停用激素后,出现症状反复甚至病情加重,头颅影像学可见出现新发病灶,脑脊液抗体滴度升高,再次使用激素治疗,此时效果较初次治疗明显减弱甚至激素无效,加用免疫抑制剂如利妥昔单抗或环磷酰胺,治疗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