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疾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疾病 >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
基本信息

英文名称 :primary angiitis of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中文别名 :颅内肉芽肿性动脉炎

作者
董强;丁宏岩
英文缩写
PACNS
英文别名
intracranial granulomatous arteritis
概述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primary angiitis of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PACNS)又称为颅内肉芽肿性动脉炎(intracranial granulomatous arteritis),1959年由Gravioto首先报道,但病例数很少;20世纪60年代以来脑血管造影技术广泛应用,本病报道日益增多。

病因学

病因不明,电镜发现患者CNS血管壁细胞有病毒颗粒,认为可能与巨细胞病毒、EB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及AIDS病毒等感染有关;在血管壁虽有直接免疫交互反应,但尚未获得由免疫复合物介导的证据。

病理学

病变通常仅累及颅内管径100~500μm的动脉及小动脉,特别是软脑膜动脉,偶累及颈内动脉和椎动脉,颅外器官组织不受累;受累血管壁常有淋巴细胞、浆细胞及单核细胞浸润,但无嗜酸细胞浸润。受累血管狭窄或闭塞常导致脑内多数小梗死灶,偶转为出血性脑梗死。病变常局限部分脑组织,如小脑半球、一侧额叶或对侧顶叶,脑膜常有炎性细胞浸润,临床表现脑膜炎综合征。

临床和病理表现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辅助检查

1.脑脊液检查

可见细胞数轻中度增多,蛋白增高,平均为1180mg/L,可高达8.25g/L;与颞动脉炎不同,本病血沉轻度增高或正常。约81%EEG异常,多为弥漫性慢波,偶见局限性慢波或尖波发放。

2.CT检查

可见脑梗死灶、出血及脑回增宽。MRI T2WI及FLARI像对PACNS高度敏感,但特异性差;可见皮质及皮质下白质斑片状大小不等的边界模糊病灶,可累及单侧或双侧(图1A),可见多样化强化病灶,如皮质下不规则条纹样强化,软脑膜强化涉及部分脑实质,局灶性皮质带样强化、弥漫性脑实质血管强化等(图1B)。可见类似脱髓鞘病变,对称性或单侧为主,皮质或脑实质结节样强化;多发性动脉瘤可见反复发生脑出血;以及脑炎样病变、占位病变、SAH及类似脑白质营养不良表现等。随访可见不断出现新病灶,陈旧病灶可缩小或消失或留下软化灶(张在强2008);需与肿瘤性、脱髓鞘性、感染性病变鉴别,白质病变彼此融合可颇似Binswanger脑病或高血压脑病(图2)。

图1

A.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患者,MRI T2WI显示皮质及皮质下白质多发的斑片状、大小不等的边界模糊病灶;B.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患者,MRI T1WI增强显示,皮质下不规则的条纹样强化、软脑膜强化、局灶性皮质条带样强化或弥漫性脑实质血管强化

图2 血管造影显示动脉呈交替性狭窄与扩张,以及多发性串珠样微动脉瘤形成

3.脑活检

疑似患者接受脑活检后近50%可见典型病变,DSA正常的患者脑活检很少发现典型动脉炎表现;但感染性脑炎、脑淋巴瘤或血管内淋巴瘤、脑脓肿、Creutzfeldt-Jakob病等也可见类似的组织病理学改变,需注意鉴别。

诊断与鉴别诊断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鉴别诊断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治疗

某些孤立的神经系统血管炎患者表现无菌性脑膜炎和多发性脑梗死,对皮质类固醇和环磷酰胺治疗反应性良好(Moore 1994),泼尼松60~80mg/d口服,推荐与钙拮抗剂合用,病情好转或稳定后逐渐减量,维持数月。泼尼松无效或复发进展者可加用环磷酰胺1~2mg/(kg·d)口服,疗程6~12个月。治疗期间必要时复查DSA或脑活检,监测病情转归及评价药物疗效。

预后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来源
脑小血管病诊断与治疗,第1版,978-7-117-22167-2
神经病学:全2册(第2版),第2版,978-7-117-17235-6
上一篇:烟雾病 下一篇:高血压脑病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