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cerebral vein and sinus thrombosis
颅内静脉及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in and sinus thrombosis,CVST)是一种少见的脑血管疾病,仅占卒中的0.5%~1%。其中女性患者约占75%。其临床表现与动脉系统血栓形成明显不同,往往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确诊。近年来,随着MRV和DSA等影像学技术的发展,此类疾病的诊出率明显提高。
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病因可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大类(表1)。感染性血栓需要检查头面部有无感染的证据。非感染性血栓首先需要排除的是易栓症(或称血栓前状态),大型研究发现,34%的患者存在遗传性或获得性血栓前状态。
表1 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病因

硬脑膜静脉窦是位于硬膜的骨膜层和脑膜层之间的管道,内部是复杂的小梁状结构,没有瓣膜。硬膜窦收集浅部及深部大脑静脉、脑膜及颅骨的血液。主要的硬膜静脉窦包括上、下矢状窦,直窦、横窦、乙状窦、岩上窦、岩下窦和海绵窦。图1显示了几个主要的静脉窦。
颅内浅静脉的变异较大。主要有大脑上静脉、中静脉及下静脉,汇集大脑半球的静脉血液。深静脉中大脑前、中深静脉以及引流脑岛和大脑脚的静脉汇合成基底静脉。最大最重要的深静脉是大脑内静脉,两侧的大脑内静脉合并与两侧的基底静脉联合,形成大脑大静脉(Galen静脉)。大脑大静脉呈“U”形,围绕胼胝体压部弯向后上,终于小脑幕顶,与下矢状窦汇合形成直窦。

图1 DSA静脉相显示脑内主要的静脉窦
注:1.上矢状窦;2.直窦;3.横窦;4.乙状窦。
感染性血栓首先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疗,需根据不同的病原菌选择相应的抗炎治疗,如果找不到病原菌,可根据经验使用大剂量青霉素、头孢曲松等容易通过血脑屏障的抗生素,因为副鼻窦来源的感染常伴发厌氧菌感染,可同时使用甲硝唑。在抗感染的同时,需加用抗凝治疗。
非感染性血栓主要是抗凝治疗。可用普通肝素或低分子量肝素抗凝治疗,鉴于抗凝治疗的有效性,相关指南指出:即便存在静脉窦血栓形成相关的脑出血,也应该使用抗凝治疗。病情稳定后,可改为华法林治疗,需要维持INR在2.0~3.0之间,口服抗凝3个月后,根据病因选择后续治疗。新型口服抗凝剂达比加群和华法林的疗效相似。若CVST的病因已解除,可停止药物治疗,如果不能解除,低血栓风险者可改为阿司匹林治疗,但血栓一旦复发需重新开始长期的抗凝治疗;高血栓风险者需长期抗凝治疗。
其他,如乙酰唑胺或甘露醇控制颅内压,抗癫痫等对症和支持治疗。
如果出血量较大或水肿严重,有脑疝风险,需要去骨瓣减压治疗。必要时可采用动脉溶栓或血管内取栓的治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