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
颈椎病性脊髓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是一组颈髓进行性受压迫引起逐渐发展的变性病理改变导致的疾病;多由于椎间盘的进行性退变引起小关节不稳定、骨刺形成,黄韧带钙化脊柱根管周围硬化狭窄导致的颈髓和神经根病变。
CSM的基本病理变化在于颈椎间盘进行性退变,以及在(或不在)先天性椎管狭窄基础上的颈椎骨进行性增生过程,包括椎间盘退行性变(随着年龄增长,髓核中的水分逐渐减少、破碎、崩解),先天性椎管狭窄(椎管前后径≤13mm)、进行性脊柱关节退化、后纵韧带骨化、黄韧带肥厚、脊髓供血不稳定或减少。CSM病变的原因在于直接机械性压迫和脊柱屈伸活动时引起的压迫,直接压迫脊髓、神经根,压迫脊髓供应血管(大血管如脊髓前动脉、小血管如软脊膜丛或小穿通动脉、引流静脉)造成脊髓缺血(C5~C7因其血液供应最丰富且血管纤细、微循环代偿较差而最常见)。
脊神经根因不断遭受损害出现神经鞘膜粘连和纤维化,神经根增粗,进一步加重椎间孔狭窄程度,神经根压迫更趋严重。
脊髓出现不同程度病变,如相应节段脊髓表面压迹形成,颈髓矢径缩小、横径增宽。硬脊膜可出现不同程度增厚并与骨嵴处纤维组织黏着。
显微镜下脊髓可出现侧索和(或)后索的长传导束退行性变(后索内传导束在较低节段病变明显而侧索内传导束在较高节段病变多见)、白质内不规则脱髓鞘病变和坏死、灰质破坏,如神经元消失及缺血性改变。
脊髓上述病变目前多认为主要由于脊髓缺血引起,当颈椎处于过屈位时脊髓被拉长,横径增大而矢径缩短,脊髓内横行、纵行血管均受到牵拉而管腔缩小,在椎管矢径缩小基础上进一步加重脊髓缺血引起病变,且脊髓缺血病变范围常超过骨质改变的节段。
1.X线检查
颈椎侧位片可见生理前凸消失,甚至可出现后凸畸形,椎间隙狭窄,椎体前、后缘唇样骨赘,椎体半脱位等征象;正位片可见钩椎关节外侧骨质增生;联合斜位片及颈屈和颈伸位片有助于了解椎间孔边缘的骨质增生和椎体半脱位等情况。由于颈椎管腔大小个体差异较大,软骨和纤维组织改变在X线平片中不能显示,X线征象变化和临床表现可不完全一致。
2.CT检查
可以清楚显示骨赘的部位、范围和大小,椎间盘突出、纤维环膨出等椎管周围软组织病变。
3.MRI检查
CSM重要的检查手段,可以清晰显示脊髓和脊柱的情况;对于判定椎管狭窄程度、脊髓病变如占位等。
4.椎动脉血管造影
有助于了解椎动脉受压部位和程度,鉴别椎动脉本身病变、胸骨后肿瘤及胸廓出口综合征等病变。
5.肌电图检查
具有很好的诊断价值,且有助于鉴别周围神经病变、MND等疾病。
6.脑脊液检查
多无明显异常,脊髓压迫明显时压颈试验可有椎管部分阻塞,作颈部背伸动作时更明显,脑脊液蛋白可有不同程度增高。
1.手术治疗
出现明显的脊髓压迫征象且临床症状和体征可以用受压迫脊髓节段解释,则应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治疗的目地是解除脊髓压迫。手术治疗的措施是颈椎椎板切除术,目前有经前入路手术切除脊髓前方的骨赘等和后入路手术做广泛椎板减压并切除齿状韧带两种。
2.非手术治疗
适合于症状较轻的患者,非手术治疗措施包括颈椎牵引、颈椎固定、颅骨牵引、物理治疗、止痛和使用肌肉松弛剂等对症处理。颈椎固定是比较常见的治疗手段;止痛药可选用双氯芬酸钠制剂,如双氯芬酸、布洛芬制剂和吲哚美辛控释胶囊等;可选用曲安奈德针+利多卡因或醋酸泼尼松龙+利多卡因进行痛点局部封闭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