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Sjögren syndrome
中文别名 :舍格伦综合征
干燥综合征(Sjögren syndrome,SS)是累及多种外分泌腺体为主的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性疾病。1933年瑞典眼科医师Sjögren首先报道。临床上常侵犯涎腺和泪腺,表现为口、眼干燥症,呼吸道、肺间质、消化道、胰腺、肾小管、皮肤、阴道等外分泌腺功能亦常受损,还可出现腺体外的病变。SS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前者指单纯性SS;后者指SS合并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尽管该病在各个年龄阶段(包括儿童期)均可发病,但干燥综合征主要发生于中年女性(女男比例为9∶1)。原发性SS的患病率为0.5%~1%,而30%以上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特别是类风湿关节炎、混合性结缔组织病和系统性红斑狼疮容易罹患继发性SS。
SS发病机制至今未明。近年研究,SS患者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基因频率增高,HLA-B8、DR3和DRw52基因阳性率显著高于正常人群,SS患者的亲属患该病的危险性高于正常人群。原发性和继发性SS患者的HLA抗原显示出不同频率,国内原发性SS患者多为HLA-DR3遗传素质,继发性患者与HLADR4密切相关。此外,EB病毒、逆转录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可能诱发SS。由于SS多发于女性,故雌激素水平高可能参与了SS的发生和病情进展。
SS的主要病理损伤是淋巴细胞浸润。唇腺、泪腺、唾液腺、胰腺、肾间质、肺间质、消化道黏膜、肝内胆管等均可出现淋巴细胞浸润,进而导致器官功能受损,其中以唇腺和泪腺最常受累。SS病理主要包括特征性淋巴细胞浸润、冷球蛋白血症、高球蛋白血症及免疫复合物沉积引起的众多并发症。
(一)自身抗体
即使在无关节症状者,类风湿因子阳性率也可达75%以上,多见于继发性SS伴高丙种球蛋白血症者。ANA阳性占50%~80%,常见核型为均质型和斑点型,偶见核仁型;抗SSA和SSB抗体分别见于约80%和50%患者。由于抗SSA抗体可出现于其他疾病,抗SSB抗体对诊断更具意义。当二者均为阳性时,应首先考虑SS的可能。免疫球蛋白以IgG最明显,亦可有IgA和IgM增高。大部分患者血沉显著增快。抗胃壁细胞抗体30%阳性;抗人球蛋白试验(Coombs试验)10%阳性。多数患者血清循环免疫复合物增高,当发生淋巴瘤时,高球蛋白血症可转为正常或减低,多克隆性可转为单克隆性。
(二)泪腺功能检测
1.Schirmer试验
以5mm×35mm滤纸在5mm处折弯成直角,高温消毒后放入结膜囊内观察泪液湿润滤纸的长度,≤5mm/5min为阳性。
2.泪膜破碎时间(BUT试验)
<10秒为不正常。
3.角膜染色指数
用2%荧光素或1%孟加拉红做角膜活体染色,可使无泪膜形成的角膜区着色,在裂隙灯下检查染色斑点的强度及形态,若≥4为阳性(van Bijsterveld计分法)。
(三)涎腺功能检测
1.唾液流率测定
用中空导管相连的小吸盘以负压吸附于单侧腮腺导管开口处,收集唾液分泌量,正常人>0.5ml/min。若≤1.5ml/15min为阳性。
2.腮腺造影
观察碘油的分布和停留时间,明确腮腺及其导管的形态。
3.涎腺核素扫描
观察99mTc化合物的摄取、浓缩和排泄能力。
(四)唇腺活检
唇腺组织中聚集的淋巴细胞50个以上为1个病灶,计数4mm2组织中的病灶数,若≥1个病灶数为阳性;是诊断本病的一种敏感而又特异的方法。
目前尚无根治方法,主要目标是缓解症状,控制和延缓因免疫反应引起的组织器官损害和防治继发感染。
(一)局部治疗
1.口干燥症
减轻口干较为困难,人工涎液的效果不理想。目前较为实用的是补充水分,使用含氟的漱口液,保持口腔清洁,减少龋齿和口腔继发感染的可能。
2.干燥性角结膜炎
(1)人工泪液:
人工泪液可以治疗眼干燥症,一种是0.9%的生理盐水和其他电解质,代替泪液中的水分;另一种是具有固水作用的羧甲基纤维素或葡聚糖以增加人工泪液的黏性,可在眼球表层形成一层薄膜,延长人工泪液的保湿时间,从而减少人工泪液的使用次数,含有透明质酸钠的人工泪液可以改善眼干燥症,加速眼球表面的损伤修复。如果角膜出现溃疡,推荐使用眼罩和硼酸膏。某些特定药物可能会减少泪液和唾液的分泌,例如利尿剂、降压药、抗胆碱药和抗抑郁药等,应尽量避免使用。
(2)增加空气湿度:
使用加湿器增加空气湿度有助于保持眼睛湿润,最好使用蒸馏水。另有特制的含水眼罩可以减轻眼睛水分的蒸发。另外,SS患者应该避免使用抗胆碱能和抗组胺类药物。
(二)全身治疗
1.非系统受累治疗
非系统受累包括关节痛、关节炎、皮疹、疲劳乏力、肌肉疼痛及淋巴结病等,如此时患者血沉增快、免疫球蛋白升高,则上述症状多由炎症造成。关节肌肉疼痛可以使用非甾体抗炎药,滑膜炎时加用羟氯喹,难治性关节炎可以考虑使用甲氨蝶呤、来氟米特。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腮腺感染,常表现为单侧腮腺肿大,伴有局部的红、肿、热、痛。若腮腺质地变硬,需警惕腮腺肿瘤的可能。
2.系统受累治疗
SS病理基础是以淋巴细胞浸润为主的炎性病变,局部干燥症亦不例外。因此控制炎症反应是治疗的核心。
(1)糖皮质激素:
对合并有神经系统损害、肾小球肾炎、肺间质性病变、肝脏损害、血细胞减少尤其是血小板减低、肌炎等要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其剂量应根据病情轻重决定。肾小管酸中毒的患者首选替代疗法,但如果是新发病例,或者是肾脏病理显示为肾小管及其周围以炎性病变为主,也可以考虑糖皮质激素或加免疫抑制剂治疗。
(2)羟氯喹:
200~400mg/d[6~7mg/(kg·d)]口服,可以降低SS患者免疫球蛋白水平。在一些研究中也可以改善涎腺功能。根据目前的临床资料,当患者除口、眼干的症状外,还出现关节肌肉疼痛、乏力及低热等全身症状时,羟氯喹是一个合理的治疗选择。
(3)其他免疫抑制剂:
对于病情进展迅速者,糖皮质激素可合用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硫唑嘌呤、艾拉莫德等。出现恶性淋巴瘤者宜积极、及时地进行联合化疗。对于出现神经系统受累或血小板减少的患者应该采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静脉冲击治疗,同时应用环磷酰胺。可大剂量静脉输注免疫球蛋白(IVIG)冲击,0.4g/(kg·d),连用 3~5 天,需要时可以重复使用,对于合并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者应使用熊去氧胆酸。
(4)生物制剂:
自身反应性B细胞的异常激活是SS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抗CD20单克隆抗体利妥昔单抗(rituximab,美罗华)最早被用于B细胞淋巴瘤的治疗,进行B细胞清除治疗可以改善SS病情,对SS常规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且对于有严重关节炎、血细胞减少、周围神经病变及相关淋巴瘤者均有较好的疗效。抗肿瘤坏死因子制剂无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