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Behcet disease
中文别名 :丝绸之路病
白塞病(Behcet disease,BD)是一种以复发性口腔溃疡为最常见首发症状,逐渐伴发外阴溃疡、结节性红斑等皮肤黏膜病变为基本临床特征,可能选择性发生眼炎、胃肠道溃疡、主动脉瓣反流、静脉血栓、动脉瘤、动脉狭窄、关节炎、神经系统损害或血细胞减少症等1~2个寡器官损害的变异性血管炎。BD最先由土耳其医师Huluci Behçet于1937年报道。因其在韩国、日本、中国、土耳其、伊朗等地发病率较高,故又称“丝绸之路病”。
病因不明,目前认为BD是一种高度异质性疾病,与感染、遗传、环境、免疫因素等密切相关。
(一)感染因素
既往研究认为BD可能与单纯疱疹病毒、慢病毒、丙型肝炎病毒、巨细胞病毒、EB病毒及溶血性链球菌、分枝杆菌、幽门螺杆菌等感染有关。我国一组病例发现BD患者潜伏性结核达25.4%,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并与黏膜溃疡严重程度相关,活动性结核约占2%,说明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在BD黏膜溃疡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遗传因素
BD有家族聚集现象,但存在区域差别。家族性发病多见于朝鲜、以色列、土耳其和阿拉伯国家。发病率较高的国家(按10万人口计算)为土耳其(80~370)、伊朗(16.7)、中国(2~14)、日本(13.5),而欧美较少。 HLA-B51 与本病有一定相关,其阳性率在亚洲高达61%~88%,尤其与眼部损害相关。
(三)环境因素
日本西山茂夫1978年曾报道,患者病变组织如血管内皮细胞、巨噬细胞、腓肠肌神经及眼房水、血清和中性粒细胞内多种元素如有机氯、磷和铜离子含量较高,认为可能与使用农药和含铜的杀虫剂等相关。我国曾报道48例本病(1983年),采用质谱分析技术测定其血清中铜元素明显高于正常人,且与病情活动有显著相关性。
(四)免疫异常
血清中可检测到低滴度的抗口腔黏膜抗体、抗血管内皮细胞抗体、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抗角蛋白抗体及抗心磷脂抗体;约半数患者血清中免疫复合物增高;病变血管壁中C3沉积。患者病变组织中以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主要为CD4+T细胞。患者的中性粒细胞可自发分泌TNF-α,可促使病变部位中性粒细胞的聚集和功能亢进,并促进自然杀伤细胞和Th1细胞增殖和活化;患者的CD4+T细胞对分枝杆菌的HSP65000和人HSP60000的336~351多肽段有明显反应性。
总之,本病的发病机制可推测为环境及某些致病微生物等因素在特定遗传素质的人群中引起中性粒细胞功能亢进相关的自身炎症和继发性免疫功能紊乱,进而导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和功能异常相关的组织器官损害。
基本病理改变为血管炎,可累及动静脉、大小不等的各种血管。渗出性病变表现为管腔充血、管壁水肿,内皮细胞肿胀,纤维蛋白沉积;增生性病变为内皮细胞和外膜细胞增生、管壁增厚甚至坏死性肉芽肿。管壁及其周围组织内以淋巴细胞浸润为主,伴红细胞外溢及中性粒细胞渗出,在皮肤组织中见中性粒细胞聚集成脓疡样,但无核破碎现象。毛囊炎损害以毛囊周围炎症伴小脓肿形成为特征。
一、实验室指标
BD无特异性实验室指标异常。
(一)可供评估病情的实验室指标
血常规、肝肾功能、血沉(ESR)、C 反应蛋白(CRP)、淀粉样蛋白 A(SAA)。
(二)可供鉴别诊断的实验室指标
抗核抗体、类风湿因子、体液免疫、细胞免疫、抗环瓜氨酸肽抗体(CCP)、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CA)、肿瘤标志物、感染指标(肝炎病毒三对半、EB病毒、疱疹病毒、梅毒、HIV、γ干扰素释放试验)。
二、辅助检查
以下辅助检查可供评估病情。
(一)眼底镜检查
经眼科医师在裂隙灯下行眼睛检查明确诊断葡萄膜炎和/或视网膜血管炎。
(二)胃肠镜
内镜可以明确消化道溃疡,回盲部溃疡对本病诊断意义重大。
(三)头颅MRI
头颅MRI和MRA明确存在中枢神经系统病变。
(四)心脏B超、外周血管B超、血管MRI
影像学检查(心脏超声、外周血管超声、血管MRA等)明确存在动、静脉血栓形成,动脉闭塞,动脉瘤,动、静脉炎。
治疗目的在于控制症状,防治重要脏器损害。根据BD分型诊断、个体化治疗,效果显著。
(一)一般治疗
急性活动期,应卧床休息,伴感染者可行相应的抗感染治疗。发作间歇期应注意预防复发,如控制口咽部感染、避免进食刺激性食物、注意个人卫生等。
(二)局部治疗
口腔溃疡可使用糖皮质激素联合庆大霉素加入甘露醇稀释后漱口。生殖器溃疡清洗后加用抗生素软膏;结膜炎、角膜炎或葡萄膜炎可应用糖皮质激素眼膏或滴眼液,必要时应用散瞳剂以防止炎症后粘连,重症眼炎者可在球结膜下注射糖皮质激素。
(三)全身治疗
1.沙利度胺
用于治疗严重的口腔、生殖器溃疡。国外推荐剂量较大(100~300mg/d),国内一般使用25~75mg/d,推荐睡前服用,联合其他药物,可控制病情。稳定期采用12.5~50mg/d维持,安全有效。妊娠妇女禁用,有生育要求者,病情控制后停药3个月以上方可考虑妊娠。
2.秋水仙碱
可抑制中性粒细胞趋化,对关节病变、结节红斑、口腔和生殖器溃疡、眼葡萄膜炎均有治疗作用。应注意肝肾损害、粒细胞减少等不良反应,1mg/d使用时如出现副作用,可适当调整剂量至0.5mg/d。
3.硫酸羟氯喹
可用于治疗结节红斑、多形性红斑等皮肤病变。首次剂量为200mg,2次/d,临床症状控制稳定时,剂量可减至200mg/d维持。
4.白芍总苷
具有一定的抗炎和免疫调节作用,能改善BD口腔溃疡等症状,并能对抗沙利度胺的便秘副作用,0.6g/次,2~3次/d,对于便秘、舌苔黄腻患者,可加至0.9g/次,3次/d。其最常见不良反应为腹泻,减少剂量或停药后缓解。
5.柳氮磺吡啶
具有多重抗炎和免疫调节作用,可用于肠道BD或关节炎者。成人1.0g/次,2次/d,可以从小剂量0.5g/次,2次/d开始,逐渐增加剂量,以利于胃肠耐受。
6.吗替麦考酚酯
可逆性抑制淋巴细胞增殖,可用于肠道BD患者,应注意胃肠道反应,一般0.5g/次,3次/d。
7.环孢素
对眼BD效果较好。应用时注意监测血压和肝肾功能,避免不良反应。根据中国人BD特点,推荐剂量较小,50~75mg/次,2 次/d。
8.糖皮质激素
对控制重症BD急性症状有效。严重眼炎、中枢神经系统病变、严重血管炎患者可考虑静脉应用大剂量甲泼尼龙与免疫抑制剂联合治疗。临床难治性皮肤黏膜BD或合并有内脏器官损害患者,可用甲泼尼龙片初始剂量12~48mg/次,1次/d,具体用量可根据病情确定。肠道溃疡、动脉瘤、葡萄膜炎等,泼尼松30~60mg/次,1次/d。
9.环磷酰胺
冲击治疗可用于葡萄膜炎、肠溃疡、动脉瘤或中枢神经损害,病程早期有效。对于神经BD患者,糖皮质激素联合每月环磷酰胺治疗可以有效诱导缓解并延长寿命。接受环磷酰胺的患者每1~2周监测血细胞计数可以有效预防血细胞减少。
10.生物制剂
TNF-α拮抗剂如英夫利西单抗等可用于发生系统损害的BD治疗。经英夫利西单抗3~5mg/kg,规范治疗4次后,多数肠道溃疡愈合,眼BD患者眼底炎症吸收则较慢。
11.枸橼酸托法替布
是首个JAK通路抑制剂,在治疗葡萄膜炎方面疗效突出。来自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的临床数据显示,托法替布5mg/次,2次/d,4~8周起效,可减轻BD葡萄膜炎及减少复发。
BD的临床表现不同,各类型选择治疗药物应有所侧重。患者不同时期疾病严重程度有变化,应及时调整药物或剂量。治疗方案应该根据病情进行个体化、精准化、分型治疗及中西医结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