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疾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疾病 >  食物过敏
食物过敏
基本信息

英文名称 :food allergy

概述

食物过敏(food allergy)指机体通过食入、皮肤接触或吸入某种食物蛋白而引起的特异性的免疫反应,从而导致机体炎症的一组疾病,是过敏性疾病按过敏原种类进行分类中的一类。食物过敏在人群中的发病率报道不一,成人的发病率接近5%,儿童则可达8%,儿童食物过敏发病率明显高于成年人,我国重庆、杭州、珠海三城市0~2岁儿童食物过敏检出率为5.6%~7.3%;三城市儿童食物过敏检出率相近。

病因和发病机制

许多食物可以引起人体过敏,最常见的致敏食物有:牛奶、鸡蛋、花生、坚果、甲壳类和贝类、鱼、小麦和大豆。能够刺激机体免疫系统的蛋白质一般为水溶性糖蛋白,分子量小,不容易受热变形或被蛋白酶分解,并且在食物中含量丰富。

根据免疫机制的不同可将食物过敏发病机制分为三类:①IgE介导(速发型);②非IgE介导(迟发型);③混合 IgE/非IgE介导。

IgE介导的食物过敏反应(如荨麻疹、哮喘和过敏性休克)均急性起病,常自婴儿期起病,可持续至年长儿及成人。发病机制主要是机体产生针对食物过敏原的特异性IgE,导致靶器官的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等生物活性物质,引起过敏性炎症。

其他免疫机制介导的称为非IgE介导的食物过敏反应。包括T细胞释放引起的过敏反应(如食物蛋白引起的胃肠病,腹腔疾病)是逐渐表现出来的,呈慢性化,以及以嗜酸性粒细胞介导的食物过敏,如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病。少数情况下,IgG介导的牛奶过敏会引起婴儿的肺出血。许多食物过敏往往同时存在多种免疫机制介导,如食物过敏引起的哮喘、特应性皮炎等。

病理学

IgE介导过敏反应的病理变化包含两个过程,过敏原暴露15~20分钟以内出现的反应为即时相的反应,过敏原与致敏的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结合,后者释放的组胺等生物活性物质可刺激内皮细胞合成血管平滑肌舒张剂,如前列腺素D2、一氧化氮,引起皮肤和黏膜充血水肿。以组胺引起的血管扩张、充血水肿为主要特征;2~24小时发生的反应为延迟相反应,以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及Th2细胞等炎症细胞的浸润以及炎症因子作用为主要特征。

非IgE介导的过敏反应涉及多种免疫组分,许多机制尚未完全明了,病理表现多样。病理损害的发生缺少与食物的摄入固定的时间特征,消失也同样如此。可累及皮肤黏膜之外的其他组织器官。临床上抗组胺药物治疗效果不佳。

临床表现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诊断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治疗

(一)饮食管理

食物过敏的治疗主要依赖于回避过敏食物。

1.存在持续和或严重过敏症状者

完全回避含有过敏原的食物。如发生过全身严重过敏反应(如过敏性休克)、血管性水肿等危及生命表现者应持续回避任何含有过敏原的食物。一些患者甚至需要终身回避过敏食物。

2.轻症过敏(主要指轻症湿疹)

也应回避过敏食物,但一些患者可能自发症状改善或消失,因此经过一段时间可能对过敏食物耐受。婴幼儿这种情况尤其常见。

3.除了回避过敏食物,也应注意膳食的营养均衡,尤其是对多种食物过敏的患者应定期进行营养评价避免因食物回避造成的营养不良和失衡。

(二)药物治疗及其他

1.抗组胺药物

通过与组胺竞争H1受体,从而阻断组胺引起的一系列症状而达到治疗目的。第一代H1受体拮抗剂常用:苯海拉明、异丙嗪、氯苯那敏(扑尔敏)、赛庚啶、去氯羟嗪、酮替芬、多虑平等。可有效治疗急性症状,但有抗胆碱能样作用、嗜睡。第二代H1受体拮抗剂常用:特非那定、西替利嗪、阿司咪唑、氯雷他定、咪唑斯汀、地氯雷他定。可选择性地阻断外周H1受体,亲脂性小,分子量大,不易透过血脑屏障,无中枢抑制作用,较少引起嗜睡;无抗胆碱能活性。部分药物会引起心脏毒性(特非那定/阿斯咪唑/咪唑斯汀),嗜睡、运动及认知能力下降、酒精叠加作用(西替利嗪),以及与食物/药物相互作用(特非那定)。

临床上应尽量避免多种抗组胺药物的联合使用,应注意当抗组胺药物效果不佳时可能存在非IgE介导的过敏反应。

2.肥大细胞稳定剂

代表药物是色甘酸钠和奈多罗米,它们能阻断肥大细胞释放介质,用于其他药物(如组胺、局部用皮质激素)无效或不耐受时。主要是呼吸道和眼过敏症局部用药。

3.白三烯受体拮抗剂

主要用于1岁以上儿童和成人。但近期有关于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副作用的报道,临床上应慎重选择。

4.激素类药物

对严重特应性皮炎、严重喘息发作、血管性水肿及全身过敏反应患者可短期使用全身糖皮质激素。减轻非IgE介导的食物过敏的免疫炎症反应的药物主要为糖皮质激素。

5.特应性皮炎治疗

(1)局部皮肤保湿,低于37℃温水沐浴不超过15分钟,擦干后使用保湿乳或霜,可以减少皮肤瘙痒,缓解皮肤干燥。

(2)局部糖皮质激素:长期维持治疗宜选用弱效激素制剂,中强效激素适合短期使用。含卤素的激素制剂不宜用于面部、眼睑、生殖器、间擦部位以及小婴儿。超强效激素仅限短期(1~2周)使用,且避免用于面部及皮肤折皱处。

(3)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常用的有他克莫司,可用于顽固性湿疹,有效减轻瘙痒症状,减少激素使用。

(4)其他治疗:口服抗组胺药物可减轻部分患者瘙痒症状,不建议抗组胺药局部外用。严重病例可使用光疗或全身使用免疫抑制剂。可适当补充维生素D。

6.1∶1 000肾上腺素的应用

IgE介导的食物过敏引起休克和严重血管性水肿时,应第一时间给予肾上腺素肌内或皮下注射,可减少严重过敏的死亡。儿童剂量:0.01mg/kg,最大剂量0.5mg。

7.特异性免疫治疗

针对食物过敏的特异性免疫治疗包括口服免疫治疗(oral immunotherapy,OIT)、皮下注射免疫治疗(subcutaneous immunotherapy,SCIT)、舌下免疫治疗(sublingual immunotherapy,SLIT)等,其中,最常见的是OIT。目前尚处于临床研究阶段。

作者
王晓川
来源
实用内科学,第16版,978-7-117-32482-3,2022.06
上一篇:妊娠与血管栓塞性疾病 下一篇:过敏性鼻炎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