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疾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疾病 >  获得性循环抗凝物质增多
获得性循环抗凝物质增多
病因与发病机制

广义的获得性循环抗凝物质包括医源性抗凝物质、凝血因子抑制物及存在肝素样抗凝物质三种情况。

1.医源性抗凝物质

主要为肝素及双香豆素类抗凝药两种。肝素能加速抗凝血酶对凝血酶、FⅩa、FⅪa等的灭活作用。若循环中肝素增多,则凝血时间及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双香豆素类抗凝药对肝内羧基化酶有抑制作用,导致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功能低下,凝血时间延长。以上两类药物若剂量过大可引起出血。

2.凝血因子抑制物

指体内存在凝血因子抑制物,中和相应的凝血因子、导致凝血时间延长。凝血因子抑制物通常为IgG,少数为IgG和IgM混合存在。产生机制有两种:一是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症患者多次输注血制品后产生针对“外来抗原”的免疫反应;二是免疫异常产生针对凝血因子的自身抗体。有关FⅧ、FⅨ抑制物相关内容见血友病章节。FⅤ抑制物多见于老年人,多继发于结核感染、输血、手术、某些药物的应用,发生于遗传性FⅤ缺乏者很少,多数患者的抗体为多克隆IgG。其他凝血因子及纤维蛋白原抑制物均少见。vWF抑制物的发生率不低,可导致vWF减少并引起出血表现。

3.血液中的肝素样抗凝物质

见于严重肝病时肝素降解减少、恶性肿瘤细胞分泌、流行性出血热,以及SLE等疾病时内皮细胞过量释放类肝素样物质。

临床表现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实验室检查

PT、APTT延长及纠正试验测定有助于判断抗凝物质存在,抑或凝血因子缺乏,能纠正提示凝血因子缺乏,不能纠正提示有抗凝物质。检测抗凝物质滴度及做抗体中和试验有确诊价值。肝素样抗凝物可作TT及甲苯胺蓝纠正试验证实。

治疗

积极治疗原发病,部分患者可自发缓解。对FⅧ、FⅨ抑制物的治疗,参阅血友病治疗章节。其他凝血因子抑制物引起出血时可输新鲜血浆中和抗体止血,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对自身抗体可能有效。鱼精蛋白治疗肝素样抗凝物质常有明显疗效。肝素过量也可用鱼精蛋白治疗,静脉注射1mg可以中和1mg肝素。双香豆素类药物过量的治疗见“获得性FⅡ、Ⅶ、Ⅸ、Ⅹ缺乏症”。

作者
王志梅
来源
实用内科学,第16版,978-7-117-32482-3,2022.06
上一篇:肝脏疾病凝血障碍 下一篇: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