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hereditary factor XIII deficiency
遗传性因子XIII缺乏症(hereditary factor XIII deficiency)是一种十分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发病率在英国不足5百万分之一。男女均可发病,患者父母多为近亲婚配。Dukert等于1960年首先报道,迄今已有100例患者被发现,国内上海瑞金医院曾报告4例。
因子XIII又称纤维蛋白稳定因子,由731个氨基酸组成,血浆中的因子XIII是由两个α亚基和两个β亚基组成的四聚体(α2β2)。α亚基和β亚基的基因分别定位于第6号和第1 号染色体。此外,血小板、巨核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内也有因子XIII,但为α亚基的二聚体(α2),其生理功能尚不清楚。酶活性位于α亚基。因子XIII被凝血酶激活后,能使纤维蛋白和纤维蛋白多聚体间形成交联,增加凝血块的稳定性和抗纤溶的能力,是调节凝血和纤溶间平衡的重要因素,它可抑制纤溶酶原与交联连接的纤维蛋白的结合。同时也可将纤维蛋白与α2抗纤溶酶连接在一起、增加凝血块抗纤溶的能力。此外可使胶原蛋白与纤维蛋白交联,进而使血小板‐纤维蛋白‐内皮细胞形成网状结构,利于止血和伤口的愈合。
目前已发现几种因子XIII的基因缺陷,如突变和缺失,从而造成因子XIII的合成减少或结构功能异常。
因子XIII缺乏症少见,自1960年报告至今已有百余例。属常染色体不完全隐性遗传,男女均可患病,父母均可以遗传,往往有近亲婚配家族史。
患先天性因子XIII缺乏症时,血浆和血小板中的因子⒔都缺乏。血浆因子⒔含有两条亚单位a 和两条亚单位b,组成二聚体,即a2b2。其中亚单位a 具有转酰胺酶的活性,故又称为亚单位A(activi‐ty);而亚单位b 主要调节钙离子的酶活性,故又称为亚单位s(support)。血小板以及胎盘中所含因子⒔,仅具有酶活性的两条亚单位a。纯合子型患者亚单位A可以完全缺乏,而亚单位s可有减少;杂合子型仍含有这两种亚单位。因此因子⒔缺乏造成出血的机制为:①损伤部位缺乏稳定的纤维蛋白网,血凝块易破碎,影响止血功能;②损伤部位的纤维蛋白溶解活性,往往超过本病患者纤维蛋白的稳定性,影响局部止血堵塞物的作用,同时影响伤口愈合。
一、血液组成
血液是由血细胞及血浆所组成的,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及血小板;血浆则是由水、蛋白质及溶质组成。
二、造血特点
小儿造血可分为胚胎期造血和生后造血。
(一)胚胎期造血
造血首先在卵黄囊出现,然后在肝,最后在骨髓。因而形成三个不同的造血期。
1.中胚叶造血期
在胚胎期3周开始出现卵黄囊造血,之后在中胚叶组织中出现广泛的原始造血成分,其中主要是原始的有核红细胞。在胚胎第6周后,中胚叶造血开始减退。
2.肝造血期
在胚胎2个月时,肝出现活动的造血组织,并成为胎儿中期的主要造血部位。肝造血先是产生有核红细胞,以后产生粒细胞和巨核细胞,至胎儿期6个月后肝造血逐渐减退。
3.骨髓造血期
胚胎第6周骨髓腔的发育已初具规模,但其造血功能在第6个月之后才渐趋稳定,并成为造血的主要器官,出生2~5周后骨髓成为唯一的造血场所。
(二)生后造血
1.骨髓造血
出生后主要是骨髓造血。婴儿期所有的骨髓均为红骨髓,全部参与造血,以满足生长发育的需要。儿童期脂肪组织(黄髓)逐渐代替长骨中的造血组织,因此到了年长儿和成人期,红骨髓仅限于肋骨、胸骨、脊椎、骨盆、颅骨和肩胛骨,但黄髓有潜在的造血功能,当造血需要增加时,它可转变为红髓而恢复造血功能。小儿在出生后头几年缺少黄髓,故造血的代偿潜力甚少,如果造血需要增加就出现髓外造血。
2.骨髓外造血
在正常情况下,骨髓外造血极少。出生后尤其在婴儿期,当遇到各种感染性贫血或造血需要增加时,肝可适应需要恢复到胎儿时期的造血状态而出现肝肿大,同时出现脾和淋巴结肿大,末梢血中可出现有核红细胞和/或幼稚中性粒细胞。这是小儿造血器官的一种特殊反应,称为“骨髓外造血”,当感染及贫血矫正后可恢复正常。
(三)白细胞数与分类
白细胞数出生时为(15~20)×109/L(15000~20000/mm3),其后逐渐下降,1周时平均为12×109/L(12000/mm3),婴儿期白细胞数维持在10×109/L(10000/mm3)左右,8岁以后接近成人水平(7.0~8.0)×109/L(7000~8000/mm3)。白细胞分类主要是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例的变化,出生时中性粒细胞约占65%,淋巴细胞约占35%,随着白细胞总数下降,中性粒细胞亦下降,生后4~6天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二者的比例约相等,形成第1次交叉;随后淋巴细胞约占65%,中性粒细胞约占35%,至4~6岁时大致相等,形成第2次交叉;7岁以后与成人相似。
(四)血小板数
与成人相似,约为(150~250)×109/L(15~25万/mm3)。
主要是血凝块可溶解于5mol尿素溶液或1%单氯醋酸溶液中,此为因子XIII活性的筛选试验,确诊应作因子XIII活性测定。
外伤,尤其是头部外伤出血时应积极治疗。给予新鲜冰冻血浆、冷沉淀物或因子XIII浓缩制剂即可止血。因子XIII浓缩制剂可从胎盘或血浆中提取,前者为α亚基二聚体,而血浆提取物为α2β2四聚体,两者同样安全有效。因子XIII半衰期较长,一般8~14天。将血浆中因子XIII水平提高到正常水平的10%即可止血。
有人主张预防性替代治疗,尤其在儿童患者,因为颅内出血的危险性较大。冷沉淀物中因子XIII活性为15%~33%,一般3周内输注4~6U/kg 冷沉淀物或500ml 新鲜冰冻血浆就可达到预防目的。
1. 活动与休息指导
保证充足的睡眠;以不诱发或加重出血为原则,依病情调整个人的活动形式和活动量。
2. 饮食指导
保证足够的营养;避免食(服)用可以诱发或加重出血的食物或药物。
3. 出血的预防指导
避免各种人为性损伤;宜温水沐浴,轻柔抹洗皮肤;勤剪指甲;选用软毛牙刷刷牙;天气过于干燥,可鼻腔内使用抗生素眼膏涂抹。血友病病人还应注意避免过度负重或参加过于剧烈的接触性运动,例如拳击、篮球和足球等;使用刀、剪、锯等工具时,需小心操作,必要时戴防护性手套;遵医嘱用药,避免使用阿司匹林等有抑制凝血机制作用的药物;尽量避免手术治疗,若必须手术时,要主动告知主诊医生相关病情,以利术前根据手术规模大小常规补充足够量的凝血因子。
4. 自我观察的主要指标与内容
皮肤黏膜出血的情况。主要包括:牙龈出血;鼻血;皮肤瘀点、瘀斑、血肿;关节肿痛、活动障碍;腹痛、黑便;女性月经量;头痛、视力模糊;发热、咽喉肿痛或咳嗽、咳痰等。
5. 及时就诊的指标
告诉病人如果出现下列任何一种情况,请速到医院就诊。
(1)新发皮肤黏膜出血或出血增多:牙龈、鼻腔、月经、便血或黑便。
(2)关节肿痛、活动受限。
(3)腹痛。
(4)突发头痛。
(5)发热或咽喉肿痛、咳嗽咳痰。
根据此类疾病的遗传方式,应对患者的家族成员进行筛查,以确定可能的其他患者和基因携带者。对有家族史的孕妇在其妊娠早期可通过绒毛膜穿刺进行胎儿基因分析,在产前作出诊断,如确定为甲型血友病,可及时终止妊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