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hereditary dysfibrinogenemias
遗传性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hereditary dysfibrinogenemias, HD)包括质、量的异常,Fg基因位于4号染色体(4q26-28)。量的异常又分为无纤维蛋白原血症(afibrinogenemia)和低纤维蛋白原血症(hypofibrinogenemia),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质的异常称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多数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HD患者终身可有不同程度的出血症状,但其出血情况比血友病轻,主要表现为出生时脐带出血难止、鼻出血及胃肠道出血,女性还可有月经过多、早期流产、胎盘早剥、产后出血等,婴幼儿期颅内出血是主要的死因。遗传性低纤维蛋白原血症可无自发出血症状。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可有出血和血栓形成倾向。
HD于1958年首次被报道,是由于纤维蛋白原结构基因内的多种异常导致纤维蛋白原的分子结构和功能缺陷,而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正常。本病多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男女均可发病,多数患者有近亲婚配史。大多数遗传性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患者的纤维蛋白原基因缺陷为单碱基突变,插入性突变和缺失性突变少见。基因的单碱基突变导致纤维蛋白原分子相应位置上氨基酸的置换,其中精氨酸被置换尤为常见。
1.实验诊断
在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中,凝血试验的敏感性取决于基因的特定突变、检测试剂和技术。
(1)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 TT)和爬虫酶时间(reptilase time, RT)测定
通常TT和RT在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患者中均显著延长,且不能被甲苯胺蓝或鱼精蛋白纠正,极少数情况下也可表现为正常或缩短。
(2)Fg抗原(活性)测定
凝血酶法(Clauss法)是根据纤维蛋白原与凝血酶作用最终形成不溶性纤维蛋白的原理。以国际标准品为参比血浆制作标准曲线,用凝血酶测定血浆凝固时间,所得凝固时间与血浆中纤维蛋白原浓度呈负相关,从而得到纤维蛋白原的含量。也可采用免疫比浊法。正常参考值2~4g/L。
(3)纤维蛋白原对纤溶酶的反应分析
①Fg还原后的SDS‐PAGE有助于发现高分子量的异常纤维蛋白原分子带,反映纤维蛋白原对纤溶酶降解作用的反应性低下。②可采用纤维蛋白凝块加入纤溶酶的办法进行观察,患者纤维蛋白凝块在15酪蛋白单位/L(0.015酪蛋白单位/mL)活性强度的纤溶酶溶液中不能溶解,说明纤维蛋白原对纤溶酶降解作用不敏感。③交叉免疫电泳法,可观察到异常纤维蛋白原有结合清蛋白的能力,因此能与凝胶中抗清蛋白的抗血清发生沉淀弧,而正常纤维蛋白原并无结合清蛋白的功能。
(4)电镜分析
电镜检查可以确定纤维的形状是否异常。
(5)其他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APTT)及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测定(prothrombin time test, PTT)在杂合子型中往往是正常的,而纯合子型中显示凝固时间延长。
2.分型诊断
本症以常染色体显性或共显性方式遗传,可分纯合子型和杂合子型。
3.基因诊断
Fg相对分子质量为340kD,含2964个氨基酸,基因长度50kb,位于染色体4q26~q28。纤维蛋白原由两个各含三条多肽链(α、β、γ)的二聚体组成。
大多数患儿未出现临床出血表现,无需治疗。有出血时可选择富含纤维蛋白原的血浆、冷沉淀或纤维蛋白原浓缩剂。对于伴有血栓形成的患者,合理的抗凝或溶栓治疗可以起到有效的防治作用。基因治疗尚在研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