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von Willebrand disease
血管性血友病(von willebrand disease,vWD)是最多见的遗传性出血性疾病,1926年Eric Von Willebrand首先报道,发病率约占人口的1%,但出现临床症状者很少。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因子,vWF)作为血小板黏附于内皮下的桥梁及FⅧ的载体,在止血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vWF发生量或质的改变而导致止血功能缺陷,即称为vWD。临床上以皮肤、黏膜出血为主要表现,出血时间延长。本病为常染色体遗传性疾病,多数患者为显性遗传,少数为隐性遗传。
vWF基因位于12号染色体短臂末端,vWF由血管内皮细胞和巨核细胞合成,血小板中也含有vWF。正常人血浆中的vWF由不同数量亚单位、分子量变化范围很大的多种多聚体组成。vWF基因异常,使vWF的合成或释放减少、多聚体形成障碍或出现vWF质的异常,导致vWD的发生。在止血过程中,血小板通过GPⅠb与vWF结合黏附于血管内皮下胶原,血小板活化后GPⅡb/Ⅲa与vWF结合,最终形成血小板血栓;vWF作为瑞斯托霉素辅因子,加速瑞斯托霉素诱导的血小板聚集。vWF含量减少或与GPⅠb相互作用处分子结构改变,将影响血小板黏附于受损血管,出血时间延长。vWF作为FⅧ的载体稳定FⅧ∶C,间接影响凝血过程。vWF含量减少或与FⅧ结合处分子结构改变将导致FⅧ∶C灭活加速,出现二期止血障碍。
出血时间(BT)延长为本病的主要特点,但部分患者可正常。血小板黏附率减低,除2B型外多数患者对瑞斯托霉素诱导的聚集反应下降,重者几乎不发生聚集,而对其他诱导剂反应正常。2B型vWD血小板可对低浓度瑞斯托霉素起聚集反应。FⅧ∶C和FⅧ抗原含量正常或减低。通过对vWF抗原的定量测定、多聚体分析及瑞斯托霉素辅因子活性测定等检查进行临床分型。
轻型患者可不需特殊治疗,但禁服阿司匹林等影响血小板功能的药物。尽量避免手术,必须手术时应做好充分准备。口服避孕药如复方炔诺酮等,可改善月经过多及经期延长。治疗目的是使BT、FⅧ∶C恢复正常,以往成功的治疗经验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DDAVP:可促使组织中vWF释放入血,FⅧ∶C增高。对大多数1型和2型患者有效,2B型不宜使用DDAVP治疗。
替代治疗:3型及对DDAVP反应差者必要时需替代治疗。冷沉淀物为首选制剂;输注新鲜血浆或新鲜冷冻血浆10~15ml/kg可使血中FⅧ∶C活性达75%以上;不推荐按高纯度FⅧ制剂。vWF半衰期为24小时,应每24小时或48小时输血浆一次,每次5ml/kg。术前输400~600ml血浆,可使出血时间维持在2~4分钟内。
其他治疗:纤溶抑制剂对月经过多者有一定疗效。非损伤性运动可提高FⅧ∶C及vWF浓度,也有缩短出血时间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