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别名 :坏血病
既往称为坏血病(scurvy)。由于胶原分子中的羟脯氨酸的合成需要维生素C,故维生素C缺乏影响胶原合成,使血管壁及周围的结缔组织的韧性降低,毛细血管脆性增加而引起出血。表现为毛囊周围皮肤出血,肌肉出血,牙龈肿胀和皮肤角化过度。
1.摄入量不足
牛奶中维生素C含量极少,如再将牛奶煮沸或稀释,以及滥用淀粉制品作辅食而不按时添加新鲜水果和蔬菜的,则可导致摄入不足。此外,在配制婴幼儿食品的时候,加热煮沸时间过长,蔬菜切碎再清洗,均可造成维生素C的破坏及流失;做好的菜肴放置过久及食物储藏时间太长,或者使用铜器烹调等因素,也可使维生素C氧化破坏。母乳喂养儿很少发生此症,但母乳的维生素C含量是否足够,要以乳母自己摄入量的多少而决定。一般母乳中维生素C含量约为5mg/100g。
2.吸收障碍
当发生消化功能紊乱时,如腹泻、呕吐等,在胃酸缺乏及肠道环境改变的情况下,维生素C在胃肠道内很容易遭受破坏。导致维生素C吸收减少。
3.消耗增加
机体代谢增高时,维生素C的需要量也会增加。如感染、发热、传染病以及外科情况等均可使维生素C消耗增加。另外,补液或利尿时,维生素C从尿中的排出也会增加。
4.年龄与季节
维生素C缺乏症的潜伏期是比较长的,大约在4~5个月。因而在出生5个月内的乳儿较为少见。因为在胎儿期,通过胎盘从母体获得了相当量的维生素C。脐带血浆的维生素C含量为母亲血浆含量的2~4倍,因而储备量较多,足够供婴儿出生后几个月的需要。4~5个月后若喂养不当,又没有及时添加富含维生素C的食品,则容易发生缺乏。
维生素C缺乏症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好发年龄在6~24个月。在生长活跃阶段的婴儿及早产儿生长发育较快的阶段,维生素C的需要量要比正常婴儿大,所以应给予更多的补充。此外,季节方面,以冬春季比较多见。因为在寒冷季节,新鲜的水果蔬菜比较少。但随着科研进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目前市场供应丰富,一年四季均有新鲜的蔬菜和水果供应。所以季节因素目前也不能成为一个主要问题,除非在边远地区和气候恶劣地区。
(一)来源与性质
人类由于缺乏葡萄糖内酯氧化酶,不能将葡萄糖-γ内酯转变为维生素C,故需从食物中摄取。维生素C主要来源为新鲜蔬菜和水果,一般是叶菜类含量比根茎类多,酸味水果比无酸味水果含量多。维生素C是无色结晶体,水溶性,在干燥和避光条件下颇稳定。快速冷冻食物中不受破坏,但维生素C遇空气中氧、热、光和碱性物质,特别是当氧化酶及微量铜、铁等重金属离子存在时,很容易被氧化分解,所以洗煮蔬菜时间不宜过长,并不宜倾倒菜汤,泡、腌蔬菜时维生素C丧失亦甚多。
(二)吸收与代谢
维生素C在小肠各部分均可被吸收,以空肠吸收为主,其吸收率随摄入量的增加而降低。维生素C在吸收前可被氧化成脱氢型抗坏血酸,脱氢型抗坏血酸比抗坏血酸以更快的速度通过细胞膜。抗坏血酸一旦进入小肠黏膜细胞或其他组织细胞,在脱氢型抗坏血酸还原酶的作用下很快还原成抗坏血酸。胃酸缺乏时,维生素C的吸收减少。口服1~1.5小时后,血浆浓度达高峰。维生素C蛋白结合率低,在代谢旺盛的组织中含量丰富,但体内贮存少,体内半衰期为16天。绝大部分维生素C代谢分解为草酸或与硫酸结合由尿液排出,另一部分以原形直接随尿排出体外,汗、粪便中也有少量排出。
我国不同年龄人群维生素C每日推荐摄入量(RNI)及可耐受最高摄入量(UL)见表1。出生一周内早产儿因饮食中含大量酪氨酸,应增加维生素C至每日100mg。
表1 不同年龄人群维生素C的每日推荐摄入量及可耐受最高摄入量

续表

注:AI.适宜摄入量。当某营养素个体需要量的资料不足,不能计算RNI时,可设定AI来代替RNI。
未制定UL值者用“—”表示。未制定可耐受最高摄入量,主要因为研究资料不充分,并不表示过量摄入没有健康风险。
“+”表示在同龄人群参考值基础上额外增加量。
(三)生理功能
维生素C具有广泛生理功能,现将其主要方面分述于下:
1.作为辅酶参与体内羟化反应
作为多巴胺羟化酶和肽基甘氨酸羟化酶的辅酶是维生素C特殊代谢功能。羟化反应是体内许多重要物质合成或分解的必要步骤,如胶原蛋白合成时,多肽链中的脯氨酸及赖氨酸残基必须先分别羟化为羟脯氨酸及羟赖氨酸;神经递质5-羟色胺及去甲肾上腺素从氨基酸合成时、胆固醇转化为胆汁酸、药物或毒物分解等需经羟化完成。
2.还原作用
是维生素C的非特异的功能,在体内使氧化型谷胱甘肽还原为还原型谷胱甘肽,本身被氧化,而发挥抗氧化作用。如体内高浓度的维生素C有助于胱氨酸还原为半胱氨酸,两个半胱氨酸组成的二硫键(S-S)是免疫球蛋白的重要结构;促进叶酸还原为活性四氢叶酸,并防止甲基四氢叶酸变为不可逆的氧化产物(甲酰叶酸)。维生素C使食物中的Fe3+还原为易于吸收的Fe2+,维持铁的还原状态,同时与铁螯合,增加铁的吸收,因此维生素C是治疗贫血的重要辅助药物,但大剂量维生素C可使维生素B12失活。
3.其他
维生素C具有解除重金属毒性,预防癌症,清除自由基等作用。
(一)X线检查
长骨先期钙化带增宽,向两旁突出形成骨刺,钙化带下方出现局灶性或带状密度减低区,称“坏血病区”或“坏血病线”。普遍性骨质疏松,骨皮质变薄,骨小梁细小稀少,甚至消失呈毛玻璃状,严重时引起骨折及骨骺分离和移位。长骨骨骺区因骨膜下出血,可使松弛的骨皮质与骨膜分离。
(二)白细胞维生素C含量
为反映机体维生素C营养状况有价值的指标,正常值11~15μg/(108白细胞)。
(三)血浆维生素C浓度
正常空腹>6mg/L(0.6mg/dl),可排除维生素C缺乏症;血浆维生素C水平随饮食摄入不同而变化,不能真实地反映体内维生素C储存量。较低的浓度也不能证实维生素C缺乏症的存在,临床症状往往与血浆维生素C的浓度并不平行。
(四)维生素C耐量试验
静脉注射维生素C 20mg/kg,4小时后尿液维生素C含量>80μmol/L,可排除维生素C缺乏症。或口服维生素C 500mg,2,4-二硝基苯肼比色法测定4小时后尿液维生素C含量,<5mg为不足,5~13mg为正常,>13mg为充裕。
(一)补充维生素C
选择含维生素C丰富食物,改进烹调方法,减少维生素C在烹调中的损失。鼓励母乳喂养,改善乳母营养,保证乳液中有丰富的维生素C。及时为婴儿添加富含维生素C的辅食,特别是对人工喂养儿,及时添加菜汤、果汁等。感染、外伤、手术前后、偏食、长期限制饮食、吸烟者、嗜酒引起的慢性酒精中毒、口服避孕药时,南北极地区工作者应适当增加维生素C摄入量。
轻症患者每日维生素C 200~300mg,分3次口服;重症每日静脉注射500~1 000mg,每日1次,连续4~5日后改为口服,每日300~500mg。一般应连续治疗2~3周。
(二)对症处理
如保持口腔清洁,预防或治疗继发感染、止痛,有严重贫血者,根据贫血的原因,予以输血、补给铁剂、适量的叶酸或维生素B12。重症病例如有骨膜下巨大血肿或有骨折,应予制动固定,不需手术治疗,用维生素C治疗后,血肿可渐消失,骨折能自愈,但需时往往1个月以上,如有骨骼错位,恢复较慢。
1.供给含维生素C丰富的食品,如新鲜水果和蔬菜。蔬菜应高温快炒或沸水焯烫,避免切碎、浸泡、挤压、腌制等导致维生素C损失的加工方式。
2.注意对易感人群的维生素C营养状况的监测及干预。乳母应多摄入维生素C丰富的食物,保证乳汁中维生素C满足婴儿的需要,婴幼儿辅食添加阶段应注意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的摄入。培养不挑食、不偏食的好习惯。
3.开展有关营养知识的健康教育活动。宣传食物多样化,避免挑食、偏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提高人群自我保健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