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hemophagocytic syndrome
中文别名 :噬血细胞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
噬血细胞综合征(hemophagocytic syndrome,HS),又称噬血细胞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hemophagocytic lymphohistiocytosis,HLH),于1939年最早报道,是由遗传性或获得性因素引起免疫紊乱,导致活化的淋巴细胞和组织细胞增生、组织器官非可控性高炎性反应的一组综合征。部分HS与染色体缺陷有关,属原发性(家族性);非遗传性HLH常继发于感染、恶性肿瘤和自身免疫疾病。
(一)原发性(家族性)噬血细胞综合征(family hemophagocytic syndrome)
为常染色体或性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 家族性 HLH(FHLF)常表现为 PRF1、UNC13D(MUNC13-4)、STX11、STXBP2(MUNC18-2)等基因的纯合突变,分别与FHLH2~FHLH5亚型有关。患有先天性免疫缺陷的患者亦可因免疫相关的基因突变而伴发HLH,如LYST(Chediak-Higashi综合征),AP3B1(Hermansky-Pudlak综合征,Ⅱ型),RAB27A(Griscelli综合征,Ⅱ型),SH2D1A(X连锁淋巴增殖性疾病,Ⅰ型),BIRC4/XIAP(X连锁淋巴增殖性疾病,Ⅱ型),IL2RG(X连锁重症免疫缺陷),IL-2诱导T细胞激酶(ITK)等。
(二)继发性(反应性)噬血细胞综合征(secondary hemophagocytic syndrome)
1.感染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infection-induced hemophagocytic syndrome)
与病毒、细菌、真菌和寄生虫感染有关,多发生于有免疫缺陷的患者,儿童多见,常在轻度病毒血症2~6周后突然出现全身症状。
2.恶性肿瘤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malignancy-induced hemophagocytic syndrome)
见于急性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胚细胞肿瘤、胸腺瘤、胃癌等,但以非霍奇金淋巴瘤和急性白血病最常见。
3.伴发于自身免疫病的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macrophage activation syndrome)
也是一种继发性噬血细胞综合征,见于幼年类风湿关节炎、成人Still病和红斑狼疮(SLE)等。
1.血细胞减少
外周血细胞减少,可一系、两系或三系血细胞减少。
2.肝功能异常
血清转氨酶、胆红素可增高,甘油三酯、LDH、铁蛋白(SF)增高,糖化铁蛋白百分比降低,LDH可超过1000U/L,SF可>1000μg/L。
3.凝血障碍
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血浆纤维蛋白原减低,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增多。尤以血浆纤维蛋白原降低甚为突出,甚至可<1g/L。
4.免疫学检查异常
多数病例示周围血液或骨髓T细胞增多,CD8+细胞比例增高,CD4+和CD8+细胞比值异常。疾病活动期血清IFN-γ水平和IFN-α水平增高,IL-10浓度也多增高,血浆巨噬细胞炎症蛋白(MIP)-1α增高,NK细胞活性降低或缺乏,血浆可溶性CD25(可溶性IL-2受体)升高,可≥2400U/ml。
5.骨髓、脾、脑脊液或淋巴结细胞形态学或病理学检查
发现噬血细胞现象,骨髓涂片示增生减低,组织细胞显著增生,可有明显的吞噬血细胞现象,称噬血细胞,每个组织细胞吞噬血细胞的数量少则2~3个,多则10多个,可为红细胞,也可为有核细胞。淋巴结活检:受累的淋巴结被膜完整,淋巴细胞减少,生发中心区域消失,吞噬性组织细胞增多累及窦状隙及髓索。
HLH的诊断和治疗流程见图1。治疗的目标除治疗原发病外,应尽快抑制危及生命的过度炎症反应。可选择依托泊苷(VP-16)、肾上腺皮质激素、环孢素(CsA)、静脉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等药物。具体用法可参考HLH-2004方案:①初始治疗(第1~8周),包括地塞米松10mg/(m2•d)共2周,依次5mg/(m2•d)共 2 周,2.5mg/(m2•d)共 2 周及 1.25mg/(m2•d)共 1周,逐渐减停;依托泊苷150mg/m2静脉滴注,第1、2周每周2次,第3~8周每周1次;环孢素A 6mg/(kg•d)口服。如有神经系统症状,则在第3、4、5、6周各加用1次鞘内注射MTX联合地塞米松。②继续治疗(第9~40周),地塞米松10mg/(m2•d)共3天,隔周1次;依托泊苷150mg/m2静脉滴注,隔周1次;环孢素A用法同前。③后续治疗(第40周后),仅用地塞米松和环孢素A。

图1 成人HLH诊断和治疗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