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应激、药物或某些治疗可直接或通过免疫异常间接影响中性粒细胞的功能,造成获得性中性粒细胞功能障碍。
多种血液系统恶性疾病,包括急、慢性白血病、骨髓增生性疾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多发性骨髓瘤和淋巴瘤等,均有不同程度的中性粒细胞功能缺陷。糖尿病和肾衰竭患者中性粒细胞的趋化、黏附、吞噬和杀菌功能均有受损。特别是病情未被适当控制的患者,发生感染的可能性明显增加。中性粒细胞的激活在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发展中亦起一定的作用。类风湿关节炎和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体内的免疫复合物可与中性粒细胞表面的Fc 受体结合,引起其趋化功能受损。肝硬化、麻风和结节病患者的粒细胞趋化功能降低。缺铁和营养不良者中性粒细胞的杀菌功能明显减弱。革兰阴性细菌败血症、胰腺炎、严重创伤、血液透析及人工心肺机的应用等,均可诱发补体C5活化(C5a)和肿瘤坏死因子(TNF)的生成增加,使中性粒细胞过度激活,这些过度激活的中性粒细胞由于活动能力减弱,常黏附于基质,造成炎症部位的大量积聚。与此同时,它们还可以释放一些蛋白酶和有毒物质,诱导产生多种细胞因子,使组织损伤进一步加重。如在肺毛细血管床内过多聚集,严重时可引起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许多药物可抑制或增强中性粒细胞的功能。秋水仙素、非甾体抗炎药、抗疟药、糖皮质激素、肾上腺素和酒精等,均可使粒细胞的一项或多项功能受损。肾上腺素能直接引起血管内皮细胞释放cAMP,使粒细胞的黏附能力减弱,而从边缘池迅速释放至循环池,血液中粒细胞显著增多。糖皮质激素和酒精亦可使粒细胞的活动和吞噬功能受损。众多的抗菌药物,对粒细胞的功能亦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或增强作用。
成熟中性粒细胞的完整结构和生化功能保证了其能识别和杀伤病原微生物,成为人体抵御病原微生物侵袭的第一道防线,在保护皮肤、黏膜、呼吸道和胃肠道免受感染中起重要作用。在病原微生物侵入后2~4小时内,中性粒细胞已到达侵入的部位。粒细胞表面的糖蛋白CD11/CD18被炎症介质激活,使粒细胞很容易黏附于血管内皮上。被病原微生物侵袭的组织不断地释放趋化因子,使黏附于血管内皮细胞的粒细胞移出血管壁,定向运动至炎症部位。此时,中性粒细胞吞食被调理素(常为IgG和某些补体成分)覆盖的病原微生物,在中性粒细胞内形成吞噬泡。在吞噬泡内,微生物主要通过中性粒细胞脱颗粒和呼吸爆发激活两种方式被杀死。中性粒细胞脱颗粒时将颗粒内容物释放入吞噬泡内或泡外,这些颗粒内容物包括多种蛋白酶、水解酶、溶菌酶、过氧化物酶、胶原酶、C5裂解酶等。呼吸爆发激活的结果产生过氧化物。多种颗粒内容物和过氧化物一起杀死被吞噬的病原微生物。中性粒细胞的黏附、趋化、吞噬、脱颗粒及杀菌功能中的任何一项缺陷,均可导致粒细胞功能障碍。
中性粒细胞功能异常的筛选试验主要有:①血涂片置于显微镜下观察中性粒细胞的形态;②Rebuck皮窗试验:观察粒细胞的趋化和移动功能;③四唑氮蓝还原试验(NBT):检测粒细胞的吞噬功能和呼吸爆发产生过氧化物的活力;④特殊染色:检查中性粒细胞内的髓过氧化物酶、碱性磷酸酶等。
获得性中性粒细胞功能障碍的处理以治疗原发疾病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