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lymphadenectasis;lymph node tumefaction
淋巴结是外周免疫器官,是淋巴细胞增殖与分化的场所。正常淋巴结很小,直径多在0.2~0.5cm之间,呈豆形或椭圆形,质地柔软,扁平,表面光滑,无压痛,与周围组织无粘连。正常人浅表淋巴结除颌下、颈、腋下及腹股沟外,一般均不易扪及。健康儿童和青少年在下颌可扪及<1cm的淋巴结,质地软,扁平,健康成人在腹股沟可扪及1~2cm质地软扁平的淋巴结。如浅表淋巴结直径超过1.5cm以上,外形改变,质地异常者称为淋巴结肿大。深部淋巴结肿大须借影像学检查才能发现,临床上常见肺门及纵隔的气管、支气管旁及气管分叉部,以及腹膜后主动脉旁和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超声检查以直径>2cm的淋巴结算淋巴结肿大,CT检查判断深部淋巴结肿大常以1.5cm作为淋巴结肿大与否的界限。
导致淋巴结肿大的原因很多,依据原发病的性质可以分为良性淋巴结肿大和恶性淋巴结肿大,前者包括感染或炎性淋巴结肿大和反应性或增生性淋巴结肿大,后者包括原发肿瘤性淋巴结肿大(淋巴瘤、浆细胞瘤、白血病等)和恶性转移性淋巴结肿大(实体肿瘤);依据淋巴结肿大的部位可以分为局部淋巴结肿大和全身淋巴结肿大。
1.局部淋巴结肿大
(1)腹股沟淋巴结肿大
下肢感染、性传播疾病、腹部或盆腔肿瘤、免疫相关疾病。
(2)腋窝淋巴结肿大
上肢感染、乳腺癌、淋巴瘤、转移癌、免疫相关疾病。
(3)肱骨内上髁淋巴结肿大
前臂的感染、淋巴瘤、结节病。
(4)左锁骨上淋巴结肿大
起源于胸部、腹部(特别是胃)或盆腔的转移癌、淋巴瘤。
(5)右锁骨上淋巴结肿大
起源于胸部或食管的转移癌、淋巴瘤。
2.全身淋巴结肿大
(1)淋巴瘤
包括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特别是非霍奇金淋巴瘤,淋巴结质地韧到硬,多有相互融合、固定。常见淋巴结引流区域见图1。
(2)白血病
各种类型白血病均可累及淋巴结导致淋巴结肿大,尤其是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浆细胞白血病或浆细胞瘤。
(3)感染
1)病毒: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坏死性淋巴结炎、巨细胞病毒感染、艾滋病。
2)细菌:结核病、布鲁菌病、梅毒。
3)其他:真菌、原虫(弓形体)、寄生虫等。
(4)结缔组织病: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5)炎性渗出性病变:结节病。
(6)脂质贮积病。
(7)药物
如苯妥英钠(假性淋巴瘤)等。

图1 常见淋巴结引流区域
1.感染或炎症性淋巴结肿大
病毒、细菌、真菌、立克次体、衣原体、螺旋体、原虫、蠕虫等引起急慢性淋巴结感染时,淋巴结可充血、水肿,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增生,伴有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及浆细胞浸润,并可发生坏死及形成肉芽肿,致淋巴结肿大。通常感染发生在淋巴结相应的引流区域,且质地柔软。
2.肿瘤性淋巴结肿大
无论是原发于淋巴结或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如淋巴瘤、白血病等),还是转移性恶性肿瘤(如乳腺癌转移至腋下淋巴结、胃癌转移至左锁骨上淋巴结等),肿瘤细胞在淋巴结内大量增殖,破坏淋巴结的正常组织结构,同时可引起淋巴结内纤维组织增生及炎症细胞浸润,从而导致淋巴结肿大。肿瘤细胞破坏淋巴结的同时可穿透被膜侵袭周围组织,因此肿瘤转移性淋巴结质地常硬而固定。
3.反应性淋巴结肿大
包括非特异性反应性淋巴细胞增生和免疫反应性增生两种。多由生物因素(细菌、病毒等)、化学因素(药物、环境毒素、代谢毒性产物等)及免疫反应性刺激等因素引起淋巴结内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反应性大量增生,表现为淋巴滤泡增大、滤泡旁淋巴细胞增生,有时可表现为坏死性增生,从而导致淋巴结肿大。
4.组织细胞增生性淋巴结肿大
淋巴结内有大量组织细胞增生,呈片状灶性或弥漫性分布,同时可有肉芽肿形成,导致淋巴结肿大。如Langerhans组织细胞增生症、脂质贮积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