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heavy chain disease
中文别名 :Fc段病
重链病属浆细胞肿瘤中的一种少见类型,系一类罕见的病因不明的淋巴细胞或浆细胞恶性增生性疾病。其特点为上述细胞合成与分泌仅含单克隆重链而不含轻链的不完全的免疫球蛋白。根据合成重链的不同,迄今仅发现γ、α、μ、及δ四型重链病,其中δ型仅为一例报道,而ε型尚无报道。
α-重链病:病因尚未完全明确。认为可能与遗传基因和肠道内微生物慢性感染有关。本病好发于卫生条件较差的国家和地区及部分患者应用抗生素治疗有效,支持肠道内微生物如细菌、寄生虫感染是发病原因的观点。γ-重链病:病因尚不清楚。约14γ-HCD患者伴有类风湿性关节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多关节炎、Syzgren综合征、红斑狼疮、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重症肌无力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某些病例曾有结核病,国内首例在其早年有严重、持久的结核病史。
γ重链病患者是最先被发现的重链病,已有数十例报道,以高加索人、东方人、黑人为多见,国内也有报道。年龄9~76岁,多数超过40岁,平均年龄约60岁。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α重链病是重链病中最常见一型,最初见于地中海沿岸,后在亚洲、南美及非洲均有发现。见于各人种与各民族之中。国内也报道。与其它型不同,α重链病在年轻人中发病率突出,多数年龄为10~30岁。仅5%大于40岁,男女之比为3∶2。μ重链病甚为罕见,发现较迟。多见于40岁以上中老年人。多数患者先有长期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或非霍奇金淋巴瘤病史。δ重链病迄今仅有一例报道。
(一)γ重链病
1963年Franklin首先报告的第一例重链病,发病机制尚未阐明,约有1/4病例伴发于自身免疫性疾病,提示慢性抗原刺激自身抗原可能与本病发病相关。本病可发生于各年龄组,乏力、发热、淋巴结肿大、脾肿大,腭部水肿及红斑是本病的特征。血清及尿中有γ链M蛋白,尿中无轻链蛋白。多数患者的血清蛋白电泳显示在β-γ区出现异常泳带,免疫固定电泳证明该成分只与抗γ抗血清反应,而不与抗κ或抗λ抗血清反应。证实该成分仅含γ重链而不含任何轻链,是诊断本病的重要依据。
(二)α重链病
为重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其病变部位及临床表现主要在肠道故又称为“免疫增生性小肠疾病”。发病年龄较轻,多系青年及中年人,表现为肠道吸收不良、慢性腹泻、腹痛及进行性消耗,但病变不常累及骨髓。α重链的检出是诊断本病的关键,血清蛋白电泳显示常在α2-β区间出现一宽峰,而非基底窄的高峰,此因α重链有聚合倾向或因α重链被蛋白酶水解不完全分解导致氨基酸残基不一的缘故。免疫固定电泳显示只与抗α重链抗血清反应而不与任何轻链反应。
(三)μ重链病
较少见,发病多为中老年,国内已有病例报告。几乎所有病例都伴发B细胞增生性疾患,多数为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少数为淋巴瘤或多发性骨髓瘤。本病的临床表现除具有上述疾病的临床表现外,还有显著的肝脾及淋巴结肿大。本病的诊断依赖免疫固定电泳证实血清中仅存在μ重链,而无轻链与之结合。血清蛋白电泳大多表现正常,偶有免疫球蛋白减少或有M蛋白出现。患者尿中本-周氏蛋白常为阳性,且多为κ型轻链。此点与其他类型重链病不同。骨髓中空泡型浆细胞增多。
(四)δ重链病
至今国际上仅有1例报告,患者为70岁男性,其血清M蛋白浓度为7.1g/L且仅与IgD抗血清反应,不与抗κ或抗λ抗血清反应。骨髓中恶性浆细胞浸润,有溶骨性病变及肾功能不全,最终死于肾功能衰竭。
浆细胞骨髓瘤的特征性病理改变是全身骨骼系统的多发性溶骨性病变,其内充满质软、胶冻状、鱼肉样的肿瘤组织。肿瘤常累及骨髓中造血最活跃的部位,如:脊椎、肋骨、颅骨、盆骨、股骨、锁骨和肩胛骨等。病变从髓腔开始,可破坏骨皮质,常致病理性骨折。影像学检查表现为敲凿性骨缺损病灶(图1)。组织学表现多为分化良好的浆细胞大量增生形成片状浸润病灶,肿瘤性浆细胞取代正常骨髓组织,瘤细胞胞质呈嗜碱性,常见核周空晕,核偏于一侧,染色质凝集成车辐状或钟面样(图1)。在一些病例的骨髓中,也可出现不成熟的浆母细胞或多形性瘤细胞。随着疾病的进展,在脾、肝、肾、肺、淋巴结和其他部位的软组织中可见到异常浆细胞浸润。

A X线片示颅骨的多发性缺损

B 肿瘤性浆细胞弥漫性增生和浸润

C 患者颅骨标本,可见多数大小不等的骨质破坏区

D 患者的血清蛋白电泳图,示异常单克隆γ球蛋白(M蛋白峰,绿色)
图1
α-重链:发病机制可能为肠道微生物长期慢性刺激,使分泌IgA的免疫活性细胞增殖,最后发生突变形成恶性增殖的单克隆细胞,导致有缺陷的IgA重链合成和分泌而发病。也有人提到肿瘤病毒在本病的发病中有一定的作用,认为病毒影响了基因IgA合成的控制,造成缺陷的IgA重链和轻链合成不协同。
γ-重链病:可能由于自身抗原的慢性刺激和其他抗原长期刺激而产生非肿瘤性淋巴结病变,再转化为浆细胞的恶性增殖。
(一)常规检查
1. 外周血α重链病、μ重链病常有轻至中度贫血,γ重链病几乎所有病例均有轻或中度贫血,部分有重度贫血。部分病例可见白细胞减少和粒细胞减少,分类可见异型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嗜酸粒细胞增多,15%~25%病例可同时有血小板减少。
2. Coomb试验:少数病例可有Coomb试验阳性的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3. 血清蛋白检查:α重链病的血清蛋白电泳在α2~β区之间可见一异常增大较宽的区带,免疫电泳显示异常蛋白与抗α重链抗血清反应,而不与抗轻链血清反应,α重链病多数属α1亚型,由于本病不能合成轻链,故尿本-周蛋白阴性。γ重链病的血清蛋白电泳最常见在β1或β2区出现异常带,免疫电泳显示异常蛋白可与特异的抗γ重链抗血清起反应,而与κ或λ轻链不起反应,γ重链蛋白可分为4个亚型:最常见的是γ1,其次γ3,较少见是γ4和γ2,μ重链病血清蛋白电泳在α2区或α~β之间显示有单株峰,免疫电泳显示快速移动的双弧曲线,且和抗μ链血清起反应而与抗轻链血清不发生反应,多数病例尿中可检测到本-周蛋白,多为κ型。δ重链病的血清蛋白电泳在β和γ之间可见一小段窄带,被认为是δ重链的四聚体。α、γ、μ重链病均可有低蛋白血病和正常免疫球蛋白下降。
4. 骨髓检查γ重链病的骨髓象,60%病例可有浆细胞、淋巴细胞或浆细胞样淋巴细胞增多。μ重链病骨髓检查以淋巴细胞增多为主,同时伴浆细胞增多,且多数浆细胞内有空泡。
5. 其他检查血沉加快,α重链病常有低钾、低钠和低镁血症。
(二)其他辅助检查
1. X线和内镜检查α重链病:X线钡餐检查可见十二指肠、空肠黏膜皱襞肥大和假息肉形成,可有管腔狭窄或充盈缺损、液平面,腹部CT可显示腹膜后淋巴结肿大,纤维内镜伴活检对α重链病的诊断意义颇大,内镜下可见5种基本形态:浸润型、结节型、溃疡、马赛克型、单纯黏膜皱襞增厚型,以上5型可单独或联合出现,以浸润型最具特征性,病理活检可有3种表现:成熟的浆细胞和淋巴浆细胞浸润黏膜固有层、绒毛萎缩多变且不固定;不典型浆细胞或淋巴浆细胞和(或)不典型免疫母细胞样细胞至少深入到黏膜下;符合免疫母细胞淋巴瘤或者形成不连续的溃疡性肿瘤或者广泛地大片浸润,侵犯肠壁的全层。
2. 染色体检查:α重链病常见染色体异常在14q32有基因重排,γ重链病染色体异常可表现为核型异常,非整倍体及复合染色体异常。
3. 病理检查:γ重链病的淋巴结病理提示,38%表现为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不同组织类型,36%有淋巴浆细胞增生,11%为浆细胞瘤。α重链病最常累及小肠。
4. 根据病情需要做心电图、B超、肝肾功能、电解质、胃肠镜等检查。
目前尚缺乏满意治疗。有学者认为无症状者可暂不治疗,而密切观察。γ重链病多选用环磷酰胺、长春新碱和泼尼松,若疗效欠佳,可加用阿霉素。也可使用马法兰加皮质激素,仅对部分患者有效。有脾及淋巴结肿大者可行局部放疗,以求暂时缓解。α重链病一般选用马法兰或环磷酰胺加泼尼松,有时有效。抗生素偶也可使病情缓解。μ重链病则试用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或恶性淋巴瘤的化疗方案,也可能对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烷化剂有一定疗效。
α-重链病:病因尚未完全明确。认为可能与遗传基因和肠道内微生物慢性感染有关。本病好发于卫生条件较差的国家和地区及部分患者应用抗生素治疗有效,支持肠道内微生物如细菌、寄生虫感染是发病原因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