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systemic mastocytosis
肥大细胞增生症(mastocytosis)是由于克隆性、肿瘤性增生的肥大细胞积聚在一个或多个器官的一组异质性疾病。由于肥大细胞来源于造血系统的前体细胞,因此肥大细胞增生症也属造血系统疾病。肥大细胞增生症的临床表现呈多样化,从自限性的皮肤病变到累及全身多器官的高度侵袭性肿瘤不等。因此,2016年WHO已将肥大细胞增生症列为一个疾病目录,共包括三种疾病:①皮肤肥大细胞增生症(cutaneous mastocytosis,CM);②系统性肥大细胞增生症(systemic mastocytosis SM);③肥大细胞肉瘤(mast cell sarcoma,MCS)。皮肤肥大细胞增生症是指肥大细胞的增生局限于皮肤,包括色素性荨麻疹/斑丘疹、弥漫性皮肤肥大细胞增生症及孤立性皮肤肥大细胞瘤三类。本节着重介绍属SM的六类,即惰性系统性肥大细胞增生症(indolent systemic mastocytosis,ISM),骨髓肥大细胞增生症(bone marrow mastocytosis,BMM),冒烟型系统性肥大细胞增生症(smoldering systemic mastocytosis,SSM),系统性肥大细胞增生症伴相关血液肿瘤(systemic mastocytosis with an associated hematological neoplasm,SM-AHN),侵袭性系统性肥大细胞增生症(aggressive systemic mastocytosis,ASM)和肥大细胞白血病(mast cell leukemia,MCL)。
多数患者有血液学的异常。贫血、白细胞与血小板增多或减少都可能出现,有的患者可见到嗜酸性粒细胞增多。除个别肥大细胞白血病的患者外,周围血象中肥大细胞不常见。
骨髓活检多数患者在骨小梁旁和血管周围可见到多灶性、界限清楚的肥大细胞聚集。通常病灶的中心是淋巴细胞,周围有肥大细胞包绕,边缘是反应性嗜酸性粒细胞。部分患者病变呈单一的形态特征,主要由梭形肥大细胞沿骨小梁边缘呈串状分布。其他常被累及的器官有脾、淋巴结、肝和胃肠道。50%以上的患者可出现皮肤病变。
正常肥大细胞缺乏髓过氧化物酶,但存在萘酚-ASD-氯乙酸酯酶。 CD45、CD33、CD68和 CD117表达阳性,CD14、CD15、CD16及T细胞和B细胞相关抗原表达阴性。所有肥大细胞表达类胰蛋白酶,而糜蛋白酶仅表达于部分亚群。肿瘤性的肥大细胞除表达类似正常肥大细胞的抗原外,还可表达 CD2和CD25。
类胰蛋白酶是特异性存在于肥大细胞中的中性蛋白酶,占肥大细胞中蛋白酶含量的25%。血浆总类胰蛋白酶水平反映肥大细胞的载量,因此可用于肥大细胞增生症的诊断及病情评估,尤其在与IgE升高的其他过敏性疾病相鉴别时有重要价值。血浆总类胰蛋白酶正常值1~15ng/ml,平均5ng/ml。系统性肥大细胞增生症患者,常高于>20ng/ml,甚至可超过200ng/ml。但应注意当机体发生超敏反应或存在其他肿瘤性骨髓增生异常时血浆类胰蛋白酶也可一过性升高。
系统性肥大细胞增多症的治疗强调个体化,其个体化的主要依据是患者的亚型分类。ISM无症状的患者可以长期随访观察,有症状的患者应以对症治疗为主,包括避免肥大细胞炎性介质释放的激发、控制炎性介质的释放以及治疗肥大细胞对器官的浸润。
激发肥大细胞炎性介质释放的常见因素有温度改变、劳累、情绪焦虑;某些药物如阿司匹林、非类固醇类消炎药、阿片类止痛剂、全身麻醉用的肌肉松弛剂等;此外,酒精、蛇毒与昆虫叮咬也可激发炎性介质的释放。
组胺H1和H2受体拮抗剂对组胺引起的相关症状有效。此外还可选用糖皮质激素、色甘酸钠及抗胆碱能药等。如出现过敏性休克,给予肾上腺素治疗。
有肿瘤细胞显著增生导致器官浸润者可考虑应用骨髓抑制性药物单药或联合治疗,以减少器官浸润程度。包括α干扰素、2-氯脱氧腺苷等。midostaurin(PKC412)是一种口服的多激酶抑制剂,最近一项多中心Ⅱ期临床试验结果显示总有效率达60%,可以明显提高MCL患者的总生存期。伊马替尼对KIT野生型或敏感性突变患者有效,但是KIT-D816V突变的患者伊马替尼无效,除了α干扰素、2-氯脱氧腺苷,可试用达沙替尼、尼罗替尼和其他酪氨酸酶抑制剂。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仍然是目前唯一可能治愈的方法。SM-AHN还需要同时进行合并的血液病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