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疾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疾病 >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
基本信息

英文名称 :eosinophilic syndromes

中文别名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英文别名
eosinophilia
概述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eosinophilic syndromes)是一组异质性疾病,定义为外周血液和/或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外周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1%~3%。嗜酸性粒细胞的绝对值上限为0.35×109/L,高于此上限即可称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eosinophilia),并根据增多的程度将其分为:①轻度增多,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0.351~1.5)×109/L;②中度增多,(>1.5~5.0)×109/L;③重度增多,>5.0×109/L。 组织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如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相关的胃肠道疾病等,不一定有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诊断依赖显微镜下发现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的浸润及其引起的组织损伤。

反应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1.寄生虫感染

是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最常见的原因。单细胞的原虫感染一般不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高,而多细胞的蠕虫、吸虫感染可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其增多的程度与虫体特别是幼虫侵入组织的数量和范围相平行。在组织内被包裹的或仅限于肠道腔内的感染(蛔虫、绦虫),一般不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但能破坏肠黏膜的寄生虫(钩虫)可使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临床上对原因不明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者必须仔细了解其生活环境和饮食史,检查粪便以发现虫卵和幼虫。但有的寄生虫如旋毛虫、丝虫并不能从粪便中检出,因而,有寄生虫接触可能者、有哮喘发作、移位性肺炎、肝大等蚴虫移行症可疑者,必须进行有关的血液和组织学检查,以明确病因。

2.变态反应性疾病

包括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和药物过敏反应等,均可出现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药物过敏反应可仅表现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亦可引起间质性肾炎、血清病、胆汁淤积性黄疸、过敏性血管炎和免疫母细胞性淋巴结病等。一旦出现药物热和器官受累时应立即停药。药物引起的间质性肾炎嗜酸性粒细胞不但在血液内增多,而且在尿液中亦可检出。

3.感染性疾病

某些传染病感染期,嗜酸性粒细胞常减少,恢复期可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唯有猩红热急性期嗜酸性粒细胞常增高。有的真菌(曲菌、球孢子菌)感染和个别的慢性分枝杆菌病者,可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与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相关的疾病

1.髓系/淋系肿瘤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和基因重排

是WHO血液淋巴组织肿瘤分类中的一类疾病,该类疾病包括四组罕见的疾病:①伴PDGFRA重排的髓系和淋巴系肿瘤;②伴PDGFRB重排髓系肿瘤;③伴FGFR1异常的髓系和淋巴系肿瘤(同义疾病名有8p11骨髓增生综合征、8p11干细胞综合征、8p11干细胞白血病/淋巴瘤综合征);④伴PCM1-JAK2异常的髓系和淋巴系肿瘤。这四组疾病的发生机制均与编码异常酪氨酸激酶的融合基因形成有关。

2.慢性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非特指(chronic eosinophilic leukemia,not otherwise specified,CEL,NOS)和特发性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idiopathic hypereosinophilic syndrome,特发性HES)

2016年WHO分类将CEL,NOS确定为骨髓增殖性肿瘤(MPN)中的一个疾病实体,并且强调诊断CEL,NOS必须确定不存在PDGFRAPDGFRBFGFR1异常。特发性HES应在CEL,NOS诊断条件不能满足前提下作出。

CEL,NOS与特发性HES的临床表现甚难区分。两者均可因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组织并释放细胞因子和体液因子,导致全身多个器官的损伤。心、肺、中枢神经系统、皮肤和胃肠道最常受累,严重者出现心肌内膜纤维化、限制性心肌肥大,心脏瓣膜斑痕导致瓣膜性回流和附壁血栓形成,可引起脑栓塞、周围神经病变等。30%~50%的患者有肝、脾受累。还常见风湿病样表现。但也有10%左右的患者并无明显症状,偶然因查血常规发现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诊断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治疗

反应性和继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处理以治疗原发病为首要。非克隆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治疗目的在于抑制嗜酸性粒细胞的生成。初用泼尼松1mg/(kg•d)可使约1/3的患者得到缓解,用药一般需持续2个月,见效后逐渐减量至能控制疾病的最小剂量。疗效不佳者可加用羟基脲口服。剂量为0.5~1.5g/d,维持白细胞计数在(4~10)×109/L。 如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大于100×109/L,应考虑白细胞单采术。α干扰素对改善心功能和心肌损害有效。有血栓并发症者可用抗血小板药物或华法林抗凝治疗。心脏瓣膜受累者偶需外科手术。

对于有FIP1L1-PDGFRA融合基因阳性和PDGFRB重排者,近年来取得的重大进展是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伊马替尼疗效瞩目。FIP1L1-PDGFRA融合基因阳性的患者口服伊马替尼每日从100mg逐步增至400mg,可使所有患者取得完全血液学缓解及融合基因转录本转为阴性,但需要维持给药。对于部分FIP1L1-PDGFRA融合基因阴性的CEL/HES患者,伊马替尼也有一定的疗效,据推测这些患者可能存在着未知的隐蔽基因异常。对于PDGFRB重排者,口服伊马替尼每日400mg可以使中位生存从不到24个月延长到65个月。但FGFR1相关肿瘤对现有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无效,JAK2抑制剂芦可替尼和干扰素可能有效。此外,IL-5单克隆抗体、CD52单克隆抗体及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也正在应用于临床治疗。

作者
许小平
来源
实用内科学,第16版,978-7-117-32482-3,2022.06
上一篇:原发性骨髓纤维化 下一篇:系统性肥大细胞增生症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