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myeloproliferative neoplasms
骨髓增殖性肿瘤系一组克隆性造血干细胞疾病,表现为髓系(粒、红、巨核或肥大)细胞一系或多系增殖。大多数MPN具有编码胞质或受体酪氨酸激酶的基因异常,包括易位或点突变,导致异常酪氨酸激酶,激活信号传导通路,使血细胞异常增殖。CML具有BCR-ABL1融合基因,其他均为BCR-ABL1融合基因阴性的MPN。位于9号染色体(9P24)JAK2基因突变,主要见于BCRABL1阴性的MPN,最常见的突变为JAK2V617F(第617位缬氨酸→苯丙氨酸)。JAK2V617F突变见于几乎所有的PV及1/2PMF和ET的病例。
世界卫生组织(WHO)将MPN分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BCR-ABL1阳性(CML);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CNL);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慢性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非特指型(CEL,NOS);肥大细胞增生症(mastocytosis);骨髓增殖性肿瘤,不能分类(MPN,U)。
1.血象:红细胞计数明显升高,大多数在(7.0~10)×1012/L以上;血红蛋白浓度在170~240g/L;红细胞压积>0.54(男),或>0.50(女)。红细胞形态通常为小细胞低色素性,疾病晚期可因骨髓纤维化而出现贫血。约60%的真红患者在诊断时有外周血白细胞增高,通常在(11~25)×109/L,个别可高达100×109/L。约70%的真红患者在诊断时血小板计数超过500×109/L。
2.骨髓象:骨髓涂片增生程度多为活跃或明显活跃,粒、红、巨核细胞三系均增生,以红系增生最为显著,细胞内外铁减少或缺失;粒系以中性晚幼及杆状核细胞多见,有时可以看到原始粒细胞高于正常,嗜酸和嗜碱性粒细胞也可以增多;巨核细胞不仅数量增多,而且体积增大,胞浆内颗粒明显,胞浆周围有血小板,在骨髓穿刺涂片或骨髓活检切片上,明显地成片或成团出现,这种现象强烈提示骨髓增殖性疾病的诊断。骨髓活检可显示脂肪组织被造血细胞替代,有网状纤维增生和或骨髓纤维化。
3.血沉明显缓慢,为本病的重要佐证之一。血清维生素B12正常或略有增高,血尿酸增加,血清铁也可降低,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升高。动脉血氧饱和度正常,此点有助于与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相区别。
4.大多数患者JAK2基因突变阳性。
1.静脉放血及红细胞单采治疗
2.化学治疗
羟基脲15~20mg/(kg·d),或1.0~2.0g,每天2次。定期复查血象,随血象变化调整用药剂量。通常在用药后2~6周,血象逐渐下降,脾脏缩小,但需用小剂量(0.5~1.0g/d)维持,目前作为本病药物治疗之首选。其他有白消安、苯丁酸氮芥、环磷酰胺等。
3.α‐干扰素:3×106U/m2,每周2~3次。
4.放射性核素治疗
5.造血干细胞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