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疾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疾病 >  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基本信息

英文名称 :sideroblastic anemia

英文缩写
SA
概述

铁粒幼细胞性贫血是因幼红细胞线粒体有缺陷,导致血红素原卟啉环合成障碍和铁利用不良,使过多铁(Fe3+)在幼红细胞线粒体中沉积引起的一组异质性贫血综合征。其共同特点是骨髓中铁粒幼细胞增多,出现环形铁粒幼细胞,并伴无效性红细胞生成,临床表现为低色素性贫血和体内铁负荷过度。环形铁粒幼细胞是指骨髓涂片普鲁士蓝染色,幼红细胞内粗大的铁颗粒围绕细胞核呈环状分布(和线粒体环核分布一致)。依据2008年WHO标准,要求幼红细胞内铁颗粒≥5粒,环核1/3周以上,环形铁粒幼细胞≥15%(占红系)具有诊断价值。

类型

(一)遗传性铁粒幼细胞性贫血(hereditary sideroblastic anemia)

本症罕见,可有多种遗传方式,但大多数为X连锁遗传,X染色体上编码红系δ-氨基γ酮戊酸合成酶(ALAS-2)的基因突变,使ALAS-2和磷酸吡哆醛的亲和力发生改变,造成ALA合成酶缺陷,应用维生素B6治疗可能有效。患者绝大多数为男性。贫血大多出现于出生后几个月或几年,也可成年后发病。极个别有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也可有其他线粒体基因的突变。Pearson(骨髓-胰腺)综合征是一种线粒体病,由于线粒体DNA缺失/重排引起多系统病变伴难治性贫血。维生素B1反应性巨幼细胞贫血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SLC19A2基因缺陷影响维生素B1转运蛋白,也常见环形铁粒幼细胞。

(二)继发性铁粒幼细胞性贫血(secondary sideroblastic anemia)

应用某些药物或嗜酒等可引起继发性铁粒幼细胞性贫血,发生率较原发性SA多见。常见的药物有抗结核药、吡哆醇拮抗药、氯霉素、乙醇、D-青霉胺等,还可继发于铅、锌中毒及慢性炎症性疾病和肿瘤等。其中乙醇是最常见的病因,大量饮酒几周后即可出现铁粒幼细胞性贫血,特别是酗酒和营养缺乏(维生素B6缺乏)同时存在时。继发性SA环形铁粒幼细胞较少,红细胞无效生成也较轻微。但继发于药物的SA可以出现严重的贫血,甚至需要输血治疗。继发性SA一旦停药、脱离化学毒物接触或控制原发病,SA多能随之消失。使用维生素B6可加速贫血的纠正。

(三)原发性铁粒幼细胞性贫血(primary sideroblastic anemia)

即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难治性贫血伴环形铁粒幼细胞(RARS)。MDS可有线粒体DNA突变,导致线粒体细胞病,环形铁粒幼细胞出现是MDS中重要的病态造血现象。RARS有两种类型:①单纯铁粒幼细胞性贫血,单纯累及红系祖细胞而其他二系细胞正常;②伴有多系发育异常的铁粒幼细胞性贫血。前者的预后优于后者,因前者白血病转变率甚低,生存期长。

铁粒幼细胞性贫血可呈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也可呈正常红细胞性贫血,如伴MDS则呈大细胞型贫血,亦可有双形性贫血,即小细胞低色素性红细胞和正常红细胞、正色素性红细胞共存。

临床表现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辅助检查

(一)血象

 贫血中度,多数为小细胞低色素性。红细胞形态呈双向性,即可见形态正常和不正常的两类细胞。白细胞数与血小板数正常。网织红细胞多数正常,偶有高达15%的报道。

(二)骨髓象

 红系增生明显活跃,且以中、晚幼红细胞增生为主,铁染色显示细胞外铁增多,铁粒幼细胞可高达80%~95%,并可见到10%~40%的环形铁粒幼细胞。

(三)其他

 血清铁正常或增高,血清铁蛋白明显升高。转铁蛋白饱和度正常或显著升高。红细胞内粪卟啉浓度增加,而游离原卟啉正常或降低。无效红细胞生成;红细胞寿命正常或轻度缩短;出现铁血黄素沉着和(或)血色病。

治疗

(一)大剂量维生素B6

 即吡哆醇。凡诊断为本病者均应试用,100~200mg/d,约有不到半数病例可减轻症状。有效者必须给予维持治疗,停药后几个月内即可复发。复发后可再用吡哆醇,若无效,可加用左旋色氨酸,有时可使吡哆醇再治疗有效。

(二)输血

 严重贫血且用吡哆醇无效者,需定期输红细胞。

(三)放血或铁螯合剂

 如体内储铁过多,病情允许者应采用放血疗法;若病情不能耐受则可给予铁螯合剂治疗。

(四)脾切除

 脾切除后易发生血栓并发症,故不宜行脾切除术。

预后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作者
王小钦;林果为
来源
实用内科学,第13版,978-7-117-11864-4
简明血液病学,第1版,978-7-117-12826-1
下一篇:急性失血后贫血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