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疾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疾病 >  血红蛋白S病
血红蛋白S病
基本信息

英文名称 :hemoglobin S disease

中文别名 :镰状细胞病

英文别名
sickle cell disease
概述

血红蛋白 S病(hemoglobin S disease)亦称镰状细胞病(sickle cell disease)。血红蛋白S(Hb S)是β珠蛋白链第6位谷氨酸被缬氨酸替代所致的异常血红蛋白(α2Aβ26Glu→Tyr)。在氧张力和pH减低时,高浓度的脱氧Hb S相互作用,在红细胞内聚合成液晶,其溶解度比氧合Hb S低五倍。脱氧Hb S连接成细丝状多聚体,细丝缠成中空螺旋形细长条,使红细胞由正常双凹盘状变形如镰刀状(镰刀样变)。镰刀样变的红细胞膜僵硬,无法通过微循环,引起局部缺氧。血黏稠度增加,小血管淤滞栓塞。当血红蛋白与氧结合时,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消失,红细胞可迅速恢复正常。如红细胞膜明显受损,红细胞失钾失水,可导致镰状细胞不可回逆,微血管阻塞扩大成大面积梗死。酸中毒或红细胞内2,3-二磷酸甘油酸增高,氧亲和力降低,增加脱氧血红素形成,进一步加重红细胞镰刀样变。上述引起红细胞镰刀样变的多聚体的形成和稳定均需β珠蛋白链的参与,故不含β链的Hb F可抑制Hb S多聚体化,不易镰刀样变。肾髓质的高渗环境中能引起局部红细胞镰刀样变及肾乳头梗死形成。

流行病学

本病主要见于非洲与美洲的非洲后裔,我国已有报道,患者亲代系非洲黑种人。

类型

血红蛋白S病可分下列三种主要类型。

1.Hb S纯合子(镰状细胞病)

患者红细胞内Hb S浓度高,对氧亲和力显著减低,氧解离曲线右移,加速氧释放,患者能耐受严重缺氧。患者生后3~4个月即开始出现苍白、黄疸、肝脾大,发育较差。镰状红细胞阻塞微循环可引起全身脏器功能障碍,表现为腹痛、气急、肾区痛、血尿,尚有手、足、关节骨骼肿痛及下肢溃疡等。患者躯干短小、四肢细长,性成熟延迟。可因造血旺盛而发生叶酸缺乏性贫血,也可因再生障碍危象(特别是微小病毒B19感染引起红系造血抑制)而使贫血突然加重。贫血通常表现为正色素正细胞性,其稳态Hb水平在50~110g/L。血涂片易见镰形红细胞,重亚硫酸钠镰刀样变试验可见大量镰状红细胞生成。血红蛋白碱性条件下电泳,Hb S位于Hb A与Hb A2间;酸性电泳时,Hb S位于Hb A的阳极端。纯合子 Hb S在80%以上,Hb F 2%~20%,Hb A2正常,Hb A缺如。

2.Hb AS(镰状细胞性状)

患者为Hb S与Hb A基因杂合子,从双亲分别继承了一个正常β基因和一个异常β基因(β6 Glu-Lys)。一般无临床症状,血象可正常,但在缺氧状态时,红细胞发生镰刀样变,出现脾、肾梗死症状。血红蛋白电泳示Hb A60%,Hb S35%,Hb A2正常。患者常同时伴有叶酸缺乏。患者寿命一般不受影响。

3.Hb S与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杂合子

由于无正常β链生成,血红蛋白电泳显示无 Hb A,Hb S浓度较高,Hb A2轻度增多,Hb F 5%~10%。常在幼年起病,伴严重溶血性贫血,血管梗死,常早年死亡。

临床表现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辅助检查

镰状细胞贫血的血涂片中可见有核红细胞、靶形红细胞、红细胞大小不一等,有时可见镰状红细胞,若发现镰状红细胞则有助于镰状细胞贫血的诊断。红细胞镰变试验可阳性,表明有Hb S存在。血红蛋白电泳主要成分为Hb S而无Hb A,是诊断镰状细胞贫血的主要依据之一。而基因分析是Hb S病的确诊试验。根据临床及实验室检查,再结合患者父母均有镰状细胞特征,可诊断本病。

治疗

Hb F可改善SCD的表型,通过调节Hb F来治疗SCD。羟基脲是可降低疼痛危象、急性胸腔综合征和输血的频率。起始剂量可为15mg/(kg•d),逐步加量至毒性反应出现或到最大剂量35mg/(kg•d)。补充叶酸,积极预防感染和缺氧。溶血发作时应供氧及补液。发生梗死危象时,尚可使用血管扩张药及抗凝剂。AA危象及脾滞留危象(脾显著肿大)、进行性器官损害、外科手术时应予输血或部分换血。慢性长期输血会发生铁过载,稳定状态下血清铁蛋白超过1000mg/ml或者红细胞总输注量达120ml/kg被作为铁过载指标,通常用去铁胺25~40mg/(kg•d)。国际血液及骨髓移植中心对镰状细胞病患者进行异基因骨髓移植,5年总生存率达97%。Gardos通道抑制剂和去甲基化药物(地西他滨)是两类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的药物。

预防

在本病多发人群及地区,应进行Hb S普查,开展遗传咨询。对高危家系孕妇,应做好产前诊断。

作者
吴玥
来源
实用内科学,第16版,978-7-117-32482-3,2022.06
血液系统疾病的检验诊断,第2版,978-7-117-20721-8,2015.08
下一篇:血红蛋白C病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