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疾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疾病 >  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基本信息

英文名称 :thalassemian

中文别名 :海洋性贫血;地中海贫血

英文别名
thalassemia
概述

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thalassemian)是由于血红蛋白的珠蛋白链中有一种或几种合成缺如或不足所引起的一组遗传性溶血性贫血。以幼年发生溶血性贫血、肝脾大及骨骼改变为主要临床表现,以红细胞形态异常、血红蛋白电泳出现异常条带或HbF异常增高为主要实验结果。本病高发于地中海沿岸,在我国广东、广西、四川较多见,长江以南各地区有散发病例,北方罕见。

病因和发病机制

本病是一种常染色体共显性遗传性疾病。正常人自父母双方各继承2个α珠蛋白基因(αα/αα),若所继承的基因有一个或一个以上发生缺失或缺陷,则引起α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其中α链能部分合成者称为α,α链完全不能合成称者为α0(缺失1个α基因者称为α,缺失2个α基因者称为α0)。基因缺失或缺陷数目的多少与α珠蛋白肽链缺乏的程度及临床表现的严重性相平行。根据异常基因数目的多少,本病可分为静止型(α/α0)、标准型(α/α或α0/α)、血红蛋白H病(α0/α)及血红蛋白Barts病(α0/α0)四种亚型。

同样的,正常人自父母双方各继承一个β珠蛋白基因(β/β),若继承了有缺陷的β基因,则会引起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其中β链能部分合成者称为β,β链完全不能合成称为β0。根据异常基因数目的多少与临床表现的严重性,本病可分为轻型、中间型、重型(也称Cooley贫血)三种亚型。当α或β珠蛋白基因发生异常时,会导致α或β珠蛋白链合成不足或缺如,于是多余的β或α珠蛋白链在红细胞内发生沉淀,形成包涵体,使得红细胞易在骨髓或脾脏内被破坏,从而引起溶血。

类型

缘于其基因缺陷的复杂多样性,缺乏的珠蛋白链在类型、数量及临床症状也就表现不一,因此,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实际上包含着一组疾病。分为:α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δ 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本病包括多种亚型。临床表现轻重不一,处理原则亦不同。

临床表现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辅助检查

1.血象

由于Hb合成下降而呈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外周血片可见红细胞大小不等,中央浅染区扩大,出现异形、靶形、碎片红细胞和有核红细胞、点彩红细胞、嗜多染性红细胞、豪‐周小体等,网织红细胞正常或增多,通常≤10%。

2.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

减低,0.40%~0.38%NaCl溶液开始溶血,在0.20%或更低的低渗盐水中才完全溶血,轻型病例可正常。

3.HbF测定

这是诊断重型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的重要依据。含量增加可达20%~99.6%,HbA2常降低、正常或中度增高。

4.血红蛋白电泳

分离出HbH或Hb Bart’s是确诊α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的重要依据。

5.肽链分析

采用高效液相层析分析法可测定α、β、γ、δ肽链的含量,Cooley贫血时,β/α比值<0.1(正常值为1.0~1.1)。

6.异丙醇试验

呈阳性。如同热不稳定试验一样,可鉴别不稳定Hb和α‐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7.包涵体生成试验

红细胞包涵体和Heinz小体可呈阳性。

8.骨髓象

红系增生明显活跃,以中、晚幼红细胞占多数,成熟红细胞形态改变与外周血相同。但α‐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静止型骨髓象可正常。

9.核酸分析

测定Hb肽键的mRNA含量或通过DNA分子杂交及限制性内切酶技术鉴定患者的珠蛋白基因是否缺失。近年来应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连续分析,人工合成的寡核苷酸探针杂交及基因体外扩增(PCR)技术间接或直接进行基因诊断,可检测和鉴定突变基因。

诊断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鉴别诊断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治疗

1.输血

过去主要依赖输血,一般开始可反复输血使血红蛋白逐渐提高至120~140g/L,然后每隔4~6周输血1次或输入浓缩红细胞使血红蛋白维持在90~100g/L。但随之而来的是体内铁负荷过大影响其他器官的功能。因之后来认为输血以使血红蛋白维持在95g/L左右为宜。这样,有助于儿童的正常生长发育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以利于促进全身健康和体力活动。减少心、肝和脾等脏器的肿大,改善慢性缺氧。

第1次输血前应全面检查红细胞抗原的基因型,避免输血反应。输血应采用浓缩红细胞,最好采用年轻红细胞输注,因输入的年轻红细胞在患者体内停留的时间较长,从而能延长输血间隔的时间,减少输血总量。

2.铁螯合剂

反复输血后可并发含铁血黄素沉着症,一般多在10~30岁发生。1960年代早期开始使用铁螯合剂,以排除体内多余的铁,多年经验积累,大大改进了治疗效果。病人的预后大为改善。常用制剂为去铁胺,一般剂量为每日肌注500mg(每次注射后尿中能排出约10mg的铁),每周6次,并长期使用。由于肌注去铁胺的不良反应多且不方便,1990年代以来,又开始采用口服铁螯合剂,可从铁蛋白和含铁血黄素中移去铁。常用剂量为50~100mg/(kg·d),可导致负铁平衡,75mg/kg可引起尿中排铁量与肌注30~40mg/kg的去铁胺排出的铁量相似,足可引起负铁平衡。

口服铁螯合剂仍可引起一些不良反应如:恶心、关节痛、粒细胞减少、皮肤改变、感染及肝脏酶学异常等,应密切注意。

3.脾切除

因脾脏过大引起压迫症状,伴有脾功能亢进或因此而增加对输血的需要者,可作脾切除。脾切除虽不能去除病因,但可改善症状和减少输血的次数,但脾切除不宜作为常规治疗措施。脾切除的缺点是病人易致感染,特别是肺炎球菌和脑膜炎球菌感染,故脾切除最好在5岁后施行。

4.羟基脲

有人用小剂量羟基脲治疗地贫或血红蛋白E病,发现能使网织红细胞下降,血红蛋白上升。

5.糖皮质激素或促合成代谢激素

此类激素短程应用对改善贫血有一定效果,尤其在溶血危象或再生障碍危象时可以试用。

6.造血干细胞移植

现认为HLA相合的同种异体骨髓移植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

7.基因治疗

目前国外有人正在进行动物实验,已获得成功。

8.并发症的防治

(1)含铁血黄素沉着症首先出现的症状常是内分泌功能紊乱,如出现生长迟钝、青春期延缓,可出现糖尿病和甲状旁腺功能紊乱,以后发生心脏含铁血黄素沉着,常为致死原因。预防是主要的。葡萄糖耐量试验异常常是内分泌功能紊乱的早期表现。防治措施如前所述。

(2)严重溶血者可并发叶酸缺乏。因此可常规地口服叶酸,每次10mg,每日1~3次。

(3)高尿酸血症:由于慢性大量溶血和核蛋白转换增多可引起高尿酸血症。此时可口服别嘌呤醇,每日100~400mg。

(4)胆石症:治疗和一般胆石症相同。

预防

本病为遗传性疾病,开展人群普查,遗传咨询,作好婚前指导工作,避免患者之间联姻对预防本病均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采用新生儿脐血作pH 8.34不连续醋纤膜微量电泳,可作为一种早期筛查α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的方法,尤其是可检出无临床症状的静止型和标准型α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开展产前诊断,用胎儿血测定α/β链比例或从胎血白细胞或绒毛细胞提取DNA制作基因图可及早确诊本病,及时终止妊娠,可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担,提高民族素质。

作者
吴玥
来源
内科治疗学,第3版,978-7-117-12621-2
临床儿科学,第2版,978-7-117-17148-9
内科诊疗常规,第1版,978-7-117-22613-4
血液系统疾病的检验诊断,第1版,978-7-117-08365-2
上一篇:血红蛋白病 下一篇:不稳定血红蛋白病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