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疾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疾病 >  镇痛剂肾病
镇痛剂肾病
基本信息

英文名称 :analgesic nephropathy

英文缩写
AN
概述

镇痛剂肾病是因长期过量服用镇痛剂而引起的一种特殊类型的肾脏疾病,病理上主要表现为肾乳头坏死和肾小管间质炎症,常缓慢进展为ESRD;停止服用镇痛剂常可减缓或终止本病进展。

所谓镇痛剂通常指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非那西丁、咖啡因或可待因,有证据表明具有肾毒性的是非那西丁和对乙酰氨基酚而非阿司匹林。肾损伤的程度与服药的量和时间有关。调查显示,在伴有严重肾衰竭的本病患者中,平均服用镇痛剂总量约为10kg,历时13年。可引起本病的最低服药量还未查明,但有报告称规则地摄入镇痛剂每日6片超过3年便可引起本病。

流行病学

已报道的发病率在各国间,甚至一国中不同地区间都很不一致,如在某些欧洲国家和澳大利亚报道超过15%的终末期肾病是因本病所致,限制销售已使其发病率下降;美国的东南部则报道超过10%,而该国其他地区还不足2%;我国和日本的报道较少。

发病机制

最常见的致病药物是非那西丁和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而后者是前者的代谢物。肾可能通过脂质过氧化途径,氧化对乙酰氨基酚产生可引起细胞坏死的毒性代谢物,且当谷胱甘肽减少时尤为严重。损伤与药物或其代谢物的浓度有关,而毒性物浓度又在肾髓质和肾乳头区最高,故常损伤该区域;足够的水化和利尿,可降低髓质乳头区的毒性物浓度,从而提供了保护作用。阿司匹林可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和降低肾血流量,从而减少肾髓质氧供,大大增强了上述代谢物对上皮细胞的毒性,然而常量阿司匹林单独使用时却并无肾毒性。联合使用非皮质激素类抗炎药时,毒性也高于单独使用。实验和人类病理观察发现,损伤首先从乳头区开始,先是斑片状坏死,以后可发展至外髓区,程度与范围不断增加,随较大的坏死灶形成开始钙化。此时镜下可见发自肾髓质直血管的毛细血管显著增厚,伴乳头管坏死;肾盂和输尿管毛细血管亦可见类似改变。晚期可发生整个肾乳头坏死、脱落或存留原位,发生收缩和钙化。皮质萎缩性瘢痕常超越髓质节段,并伴邻近区域的代偿性肥大,在形态上形成特征性的皮质结节。此时镜下则以间质纤维化和慢性炎症细胞浸润为著。

临床表现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诊断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治疗

对所有患者,包括已停用镇痛剂的患者,尤其是最近出现血尿的患者应监测和追踪泌尿道上皮细胞恶性肿瘤的线索,因为约10%的患者可发生泌尿系移行上皮癌。此外,很多患者伴发动脉粥样硬化。

停用镇痛剂后,大多数患者的肾功能可稳定甚至恢复。无法停用者应增加饮水避免脱水。心理学咨询和指导常常有益。

预防

虽然停止使用镇痛剂对本病患者十分重要,但是避免联合使用镇痛剂可能更重要,特别是避免合用咖啡因和/或可待因。在加拿大等国禁止随意市售镇痛剂复方制剂后发现镇痛剂肾病发病率明显下降。阿司匹林在肾功能正常时作为治疗药物使用并不损害肾功能,但是阿司匹林的过量使用,尤其是在已有肾病的患者中使用则可损害肾功能。临床观察提示单独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引起典型镇痛剂肾病者也甚少。由于无证据表明偶然使用对乙酰氨基酚会引起肾脏损伤或使原有的肾病恶化,所以对服用阿司匹林有出血并发症的肾病或肾衰竭患者仍可酌情使用对乙酰氨基酚。

作者
钟一红;丁小强
来源
实用内科学(上、下册),第13版,978-7-117-11864-4
上一篇:巴尔干肾病 下一篇:马兜铃酸肾病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