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疾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疾病 >  膀胱炎
膀胱炎
基本信息

英文名称 :cystitis

作者
尤莉;陈靖
概述

膀胱炎(cystitis)常伴尿道炎,统称为下尿路感染,从病理可分为急性和慢性膀胱炎,从病因上分为细菌性和非细菌性膀胱炎。

病因学

1.急性膀胱炎的原因

(1)女性

几乎全是由尿道上行性感染而来,大都是由于性交、大便污染所引起。常见的致病菌为革兰氏阴性杆菌,例如大肠杆菌、葡萄球菌、链球菌、淋球菌。

(2)男性

伴有肾脏或前列腺感染、下泌尿道阻塞,如前列腺肥大、尿道狭窄。

(3)女性经由血液、淋巴途径感染者较少见。

(4)膀胱结石及膀胱肿瘤也是膀胱炎的原因之一。

(5)医源性感染:如膀胱镜检查、导尿等。

2.慢性膀胱炎

(1)潜在性泌尿系统疾病

例如下泌尿道阻塞、神经性膀胱炎、膀胱输尿管逆流,或是上泌尿道的慢性感染而引起。

(2)急性膀胱炎未完全治愈。

3.其他原因

(1)结核杆菌由呼吸及消化系统经由血行或淋巴系统传播,而引起结核性膀胱炎。

(2)骨盆腔放射线治疗或药物治疗所引起的出血性膀胱炎。

病原学

膀胱的非特异性感染70%以上的常见致病菌是革兰阴性杆菌,包括大肠杆菌、变形杆菌、产气杆菌、副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等。

流行病学

急性膀胱炎,绝大多数发生在女性,新婚和妊娠期更为常见。

发病机制

绝大多数的尿感为上行性尿感。女性因尿道较短,快速排尿后的终末尿液被尿道口周围的细菌污染,被污染的尿液在膀胱收缩终了后,又被吸回膀胱;尿失禁状态下,膀胱与尿道口间存在有连续的液体,细菌更易上行至膀胱;医源性的逆行性操作直接将细菌带入膀胱。血行播散和尿路周围脏器、组织的感染灶直接侵入尿路引起的尿感少见,而外伤导致尿路与皮肤相通引起的尿感罕见。

类型

从病理可分为急性和慢性膀胱炎,从病因上分为细菌性和非细菌性膀胱炎。

病理学

1.急性细菌性膀胱炎

黏膜层以至膀胱壁全层充血、水肿、中性粒细胞浸润、纤维素渗出、假膜形成和溃疡形成。

2.慢性细菌性膀胱炎

膀胱壁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浆细胞浸润,溃疡形成,肉芽组织和纤维组织增生。

3.结核性膀胱炎

①病变多从三角区开始。②结核结节形成、黏膜溃疡和固有膜内结核性肉芽肿形成。③病变慢性迁延时,纤维组织增生,可致膀胱挛缩、僵硬和变形。

4.增生性膀胱炎

(1)肉眼病变

多见于三角区,呈现小囊肿或乳头状突起。

(2)光镜病变

①膀胱黏膜尿路上皮向固有膜内发芽样增生,并渐与尿路上皮离断、形成实性上皮团(Brunn巢),固有膜内少许淋巴细胞浸润。②Brunn巢可化生为分泌黏液的上皮细胞(称为腺性膀胱炎)。③腺腔内的分泌物蓄积,可形成小囊肿(称为囊性膀胱炎)。④黏膜尿路上皮可向表面生长并形成乳头(称为乳头状膀胱炎)。

5.滤泡性膀胱炎

因轻度慢性刺激所致,多见于三角区。黏膜呈现许多灰白或灰黄色细小结节。固有膜内淋巴滤泡反应性增生,滤泡间散在淋巴细胞浸润。

6.间质性膀胱炎

光镜病变:①固有膜、肌层间质和浆膜层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浆细胞浸润,偶见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②间质纤维组织增生,终致肌纤维被瘢痕组织替代(膀胱壁因而增厚、膀胱腔缩小)。

7.其他类型膀胱炎

(1)气肿性膀胱炎

①黏膜下层,以至肌层含有气囊;②与大肠杆菌、产气杆菌或真菌感染有关;③约半数发生于糖尿病患者。

(2)嗜酸细胞性膀胱炎

①黏膜息肉样增生,其中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②常见于变态反应体质患者,或与寄生虫感染有关。

(3)皮革性膀胱炎

膀胱壁大量结缔组织增生并钙化。

(4)息肉状膀胱炎

①膀胱黏膜息肉状增生,尿路上皮细胞无异型;②多发生于留置导尿管患者,导尿管端直接接触的膀胱后壁和顶部。

(5)放射性膀胱炎

①急性膀胱炎,发生于放疗后3~6周。②膀胱黏膜急性炎症,常有血管壁纤维素样坏死或纤维化,上皮细胞退变、不同程度核异型,溃疡形成,非典型纤维母细胞增生,终致纤维化。

病理生理

细菌性膀胱炎(bacterial cystitis)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疾病,但是多数病例并不单独发病,而是泌尿系统感染的一部分或是泌尿系统其他疾病的继发感染。

(一)病原体及抗菌的微生态机制

致病菌多数为大肠杆菌。正常情况下,细菌不易进入膀胱,即使细菌进入膀胱,也不易造成感染,因为膀胱局部微环境具有很强的定植抗力:①在尿道通畅时,尿液的不断冲刷和稀释可带走绝大部分细菌;②男性在排尿终末时,前列腺收缩,排泄前列腺液于后尿道,有杀菌作用,阻止细菌由尿道进入膀胱;③膀胱黏膜可分泌黏液,内含IgG、IgA和有机酸,具杀菌能力,另还通过局部吞噬细胞的作用来杀菌;④尿液pH低,内含高浓度尿素及有机酸,尿液过于低张或高张,均不利于细菌生长。

(二)微生态失调

在机体存在下列易感因素的情况下,细菌容易进入宿主的膀胱及在膀胱内生长繁殖引起膀胱炎:①梗阻因素,如良性前列腺增生、尿道狭窄、子宫肿瘤压迫等;②局部病变,如膀胱结石、肿瘤,膀胱内异物等;③机体对细菌抵抗力下降,如糖尿病、恶病质、应用免疫抑制剂及皮质激素患者。引起细菌性膀胱炎的感染途径:①肾的感染经常引起膀胱炎,这是感染的重要途径,如肾盂肾炎患者常同时伴有膀胱炎;②另一重要径路是经尿道的感染,特别是女性和婴儿尤为多见,细菌由性交、导尿及机械检查等带入膀胱;③膀胱附近组织和器官的炎症如盆腔炎可经淋巴管蔓延到膀胱;④膀胱与邻近器官相通(如膀胱阴道瘘时),感染可直接进入膀胱。通过后两种途径造成感染的机会很少。

临床表现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辅助检查

1.尿常规白细胞增多或有脓细胞,红细胞增多。

2.尿涂片行革兰染色可初步明确细菌类型。

3.尿细菌培养、菌落记数和药物敏感试验可明确致病菌并指导正确应用抗生素。

诊断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鉴别诊断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治疗

1.一般治疗:适当休息,多饮水,注意营养,忌食刺激性食物,热水坐浴,解痉。

2.抗生素治疗:根据尿细菌培养、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有效的抗菌药物。抗生素用药剂量要足、时间要长,一般应用至症状消退、尿常规正常后继续使用1~2周。

3.物理治疗:短波或超短波疗法。

护理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患者教育

1.注意个人卫生,特别是月经期、性生活前后的个人卫生。

2.如果急性膀胱炎反复复发,应及时治疗引起膀胱炎的诱发因素,如女性的阴道炎、尿道旁腺囊肿等,男性的前列腺炎、包皮炎等。

预防

1.每日摄入足够的水分,至少3000~4000ml。

2.鼓励病人经常排尿,夜晚排尿1~2次。

3.女性患者需保持会阴部清洁,排便后清洁会阴部,使用卫生纸时由前往后擦拭,且最好采用淋浴。

4.女性患者性交前多喝水,性交后立即排空膀胱,并喝下两杯水或服用抗菌剂。

5.女性患者在晚上最后一次排尿和早晨第一次排尿后,在尿道口周围涂以消炎软膏,以减少复发的机会。

6.增加营养,提高机体的抵抗力。

来源
肾脏内科合理用药问答,第1版,978-7-117-18492-2
实用护理学,第1版,978-7-117-05047-0
乡村医生诊疗常规 下卷,第1版,978-7-117-08327-0
感染微生态学(第2版),第2版,978-7-117-16445-0
2009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指导 康复医学与治疗技术,第1版,978-7-117-10954-3
泌尿外科诊疗手册,第4版,978-7-117-17843-3
临床诊疗指南.物理医学与康复分册,第1版,978-7-117-07173-7
临床诊疗指南——病理学分册,第1版,978-7-117-10866-9
上一篇:肾盂肾炎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