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疾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疾病 >  意义不明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病
意义不明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病
基本信息

中文别名 :意义不明的单克隆丙种球蛋白血症;意义不明的M蛋白血症

英文别名
monoclonal gammopathy of undetermined significance
概述

意义不明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病指血清中有M蛋白成分,而无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及其他恶性肿瘤的证据。本病常见于老年人,是否有肾功能损害,目前意见尚不统一。肾功能损害原因为内皮细胞及基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许多患者病情稳定,但经长期随访约有1/4 患者最终发展成为多发性骨髓瘤、淀粉样变、巨球蛋白血症及恶性淋巴增殖性疾病,故需要进行长期随访。

病因学

本病病因不明,约占有M-蛋白患者的一半以上,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50岁以上约有1%,70岁以上3%,90岁以上可高达15%。一种可能的理论认为,MGUS的发病可能与T细胞的发育有关,随着年龄增加,受损的T细胞增加,且TH和TS细胞比例失调,导致参与免疫应答的B细胞克隆减少。反复的单克隆B细胞增生,由于病毒诱导或B细胞内基因突变,使发生突变的克隆在不受抗原刺激时能连续增生且分泌抗体,终至T-B网络失衡而形成MGUS。本病的特征是血清M-蛋白浓度增高,但IgG一般<30g/L,如为IgA或IgM则<10g/L;骨髓内浆细胞比例<5%,且均为成熟浆细胞,形态正常;尿中没有或仅微量M-蛋白;不存在溶骨性病变、贫血、高血钙和肾功能不全。患者多无明显症状,常因其他疾病就诊发现。M-蛋白多为IgG,IgA和IgM共占1/4左右。本病约1/4患者始终无任何症状,1/2患者最终因其他无关疾病而死亡,另1/4患者可于2~20年后出现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淋巴瘤等。

流行病学

本病病因不明,约占有M-蛋白患者的一半以上,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50岁以上约有1%,70岁以上3%,90岁以上可高达15%。

发病机制

本病病因不明,约占有M-蛋白患者的一半以上,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50岁以上约有1%,70岁以上3%,90岁以上可高达15%。一种可能的理论认为,MGUS的发病可能与T细胞的发育有关,随着年龄增加,受损的T细胞增加,且TH和TS细胞比例失调,导致参与免疫应答的B细胞克隆减少。反复的单克隆B细胞增生,由于病毒诱导或B细胞内基因突变,使发生突变的克隆在不受抗原刺激时能连续增生且分泌抗体,终至T-B网络失衡而形成MGUS。本病的特征是血清M-蛋白浓度增高,但IgG一般<30g/L,如为IgA或IgM则<10g/L;骨髓内浆细胞比例<5%,且均为成熟浆细胞,形态正常;尿中没有或仅微量M-蛋白;不存在溶骨性病变、贫血、高血钙和肾功能不全。患者多无明显症状,常因其他疾病就诊发现。M-蛋白多为IgG,IgA和IgM共占1/4左右。本病约1/4患者始终无任何症状,1/2患者最终因其他无关疾病而死亡,另1/4患者可于2~20年后出现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淋巴瘤等。

类型

1.恶性M蛋白血症

(1)多发性骨髓瘤(MM):占M蛋白血症的35%~65%,其中IgG类占50%左右,IgA类占25%左右,轻链病占10%~20%,IgD类占0.7%~5.7%(平均为1.6%),IgE类罕见。

(2)Waldenstrom巨球蛋白血症:占M蛋白血症的9%~14%,以分泌IgM蛋白的淋巴样浆细胞恶性增生为特征。

(3)重链病:是一类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的恶性肿瘤或为淋巴样浆细胞的恶性肿瘤,不同于多发性骨髓瘤,也有异于淋巴细胞瘤,而是一种原因不明、合成免疫球蛋白障碍或重链的部分缺失,也可能组装障碍,细胞内只合成不完整片段的一种特种类型。M蛋白为免疫球蛋白的Fc段,已发现α、γ、μ和δ重链病。

(4)轻链病:相对少见,与多数M蛋白血症发病年龄不同的是此病多见于青壮年。血中各免疫球蛋白含量均见减低或正常。血清和尿液均可在β区(多在β2区)出现M成分。半数以上患者有严重蛋白尿,每天>2.0g,BJP阳性,多数0.2g/d,且属于κ或λ某一型。

(5)半分子病:M蛋白由Ig的一条重链和一条轻链构成。现已发现IgA类与IgG类半分子病。此病临床表现和多发性骨髓瘤相同,唯一不同的是尿中出现的M蛋白皆为小分子。

(6)7sIgM病(Solomen‐Kunke1病):M蛋白为IgM单体。

(7)双M蛋白血症:约占M蛋白血症的1%左右,其特征为电泳时,在γ~α2范围内出现2条浓密区带,当用光密度计扫描时可呈现2个典型的基底窄、峰形尖锐的蛋白峰。以多发性骨髓瘤和巨球蛋白血症最为多见,也见于粒细胞性白血病、肝病和其他恶性肿瘤。

2.良性M蛋白血症

是指有些病人或正常人,在血清中出现一个或几个高浓度的M蛋白,但无临床上的相应表现,长期随访也无多发性骨髓瘤或巨球蛋白血症的证据。发生率与年龄有明显关系,多见于老年人。有人指出,20岁以上的健康供血员检出M蛋白者约占0.1%~0.3%;70岁以上健康人升至3%;95岁以上健康人则接近20%。良性M蛋白血症与多发性骨髓瘤的早期很难区别,但骨X线检查一般无溶骨性改变;骨髓穿刺检查,浆细胞或淋巴样细胞一般<5%(多发性骨髓瘤常>20%)。良性M蛋白血症中一部分人在若干年后可表现出典型的恶性M蛋白血症的特征。因此,对于有良性M蛋白血症的人来说,最重要的是长期随访。

病理学

本病病因不明,约占有M-蛋白患者的一半以上,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50岁以上约有1%,70岁以上3%,90岁以上可高达15%。一种可能的理论认为,MGUS的发病可能与T细胞的发育有关,随着年龄增加,受损的T细胞增加,且TH和TS细胞比例失调,导致参与免疫应答的B细胞克隆减少。反复的单克隆B细胞增生,由于病毒诱导或B细胞内基因突变,使发生突变的克隆在不受抗原刺激时能连续增生且分泌抗体,终至T-B网络失衡而形成MGUS。本病的特征是血清M-蛋白浓度增高,但IgG一般<30g/L,如为IgA或IgM则<10g/L;骨髓内浆细胞比例<5%,且均为成熟浆细胞,形态正常;尿中没有或仅微量M-蛋白;不存在溶骨性病变、贫血、高血钙和肾功能不全。患者多无明显症状,常因其他疾病就诊发现。M-蛋白多为IgG,IgA和IgM共占1/4左右。本病约1/4患者始终无任何症状,1/2患者最终因其他无关疾病而死亡,另1/4患者可于2~20年后出现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淋巴瘤等。

辅助检查

1.血细胞分析

无贫血,血钙、肌酐、尿素也正常。

2.骨髓象

浆细胞增多,但比例<5%,且均为成熟浆细胞,形态正常。

3.血清蛋白电泳

在γ区带内可见高而窄的尖峰或密集带,免疫电泳证实为单克隆M带,M蛋白成分以IgG型最多,约占60%,IgA和IgM型各占20%,未见IgD和IgE型MGUS的报道;M-蛋白浓度增高,但IgG一般<30g/L,如为IgA或IgM则<10g/L。

4.尿液

没有或仅微量M-蛋白。

5.血清游离轻链

血清FLC比值是MGUS恶性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另外两个独立危险因素分别为M蛋白的量和类型。根据这三个独立危险因素,建立了一个MGUS危险度分级模式,将MGUS分为4组,低风险组没有上述3种危险因素的任何一种,高度危险组则FLC比值不正常、非IgG型MGUS、高血清M蛋白水平(>15g/L),三者兼备,20年内恶性化的占58%。中度危险组有其中一种或2种危险因素。大约有40%的MGUS为低风险组,以死亡为标准,20年恶性进展危险只有2%。根据这个危险分层,低度危险组不用随访,无需任何医疗干预;中度危险组需要每年随访1次;高度危险组每6个月随访1次以便及时发现患者病情变化。

诊断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鉴别诊断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预后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作者
李铭新;郝传明
来源
实用内科学,第13版,978-7-117-11864-4
临床诊疗指南——免疫学分册,第1版,978-7-117-08894-7
临床免疫学检验,第1版,978-7-117-23909-7
实验诊断学(第3版),第3版,978-7-117-20396-8
上一篇:冷球蛋白血症肾脏损害 下一篇:多发性骨髓瘤肾损害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