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疾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疾病 >  类风湿关节炎肾损害
类风湿关节炎肾损害
概述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为一种以关节滑膜炎为特征的慢性全身性结缔组织病,我国人群发病率为0.24%~0.4%,为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病之首。既往由于对本病肾损害认识不足,以致认为RA本身很少引起肾脏病变,但近20年来由于肾活检技术的广泛开展及免疫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RA肾脏损害并不少见。

病理分型

患者中可见多种不同的肾损害,概括而言包括三类:与RA本身相关的肾损害,RA治疗药物造成的肾损害,肾脏淀粉样变性。

(一)与RA本身相关的肾损害

由于RA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活动期有明显的血清IgG、IgM等免疫球蛋白增高,高滴度的类风湿因子(RF)阳性可以形成循环免疫复合物在肾小球内沉积或形成原位免疫复合物,肾组织免疫荧光可见系膜区及血管袢有颗粒状免疫复合物及补体沉积。电镜下见电子致密物沉积,说明RA免疫学紊乱可造成肾小球肾炎。曾彩虹等曾分析了42例排除了药物相关的类风湿关节炎肾损害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病理改变以伴或不伴IgA沉积的肾小球系膜增生性病变最多(26.2%);其次为膜性肾病(23.8%);节段坏死性肾小球肾炎(16.7%),均见新月体形成,其中3例ANCA阳性;膜增生性肾炎(4.7%)。

1.系膜增生性肾炎(mesangial proliferative glomerulonephritis,MsPGN)

是RA原发性肾损害中最多见的病理类型,占RA肾损害的28.2%~77.8%。病理改变为肾小球系膜细胞和基质增生,程度一般较轻,基底膜不受累,免疫荧光检查系膜区有IgA、IgM、IgG及C3颗粒状沉积,可以IgA为主或IgM为主,也可能无免疫球蛋白沉积或仅C3沉积。临床大多表现为血尿及蛋白尿,少数可呈肾病综合征,肾功能损害很轻。

2.膜性肾病(MN)

类风湿关节炎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本身可直接导致膜性肾病,为仅次于MsPGN的病理类型。与其他继发性膜性肾病一样,组织学除肾小球基膜内和上皮侧免疫复合物沉积,系膜区和内皮下可有少量免疫复合物的分布,同时可伴有不同程度的系膜增生性病变。以往认为MN主要继发于青霉胺或金制剂治疗,但未经上述药治疗前也可发生MN,临床表现为肾病综合征,血M型磷脂酶A2受体(PLA2R)抗体检测为阴性,进一步提示为继发性膜性肾病。M型PLA2R被认为是成人原发性膜性肾病最主要的靶抗原,PLA2R抗体可用于帮助判断是否为继发性膜性肾病。

3.血管炎

类风湿关节炎相关的血管炎性肾损害,可伴或不伴ANCA阳性。Rother等对比了46例ANCA阳性和48例ANCA阴性的类风湿关节炎血管炎样肾损害患者发现,性别和发病年龄无统计学差异,但是ANCA阳性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发现肾损害时的病程更长,平均达12.8年,而ANCA阴性患者平均为7.8年,而且ANCA阳性患者预后更差。临床表现为高血压、血尿、蛋白尿、少数表现为肾病综合征,肾功能减退较快。病理表现以肾脏小血管(主要见于叶间动脉和弓形动脉,小叶间动脉也可受累)节段性坏死为特点,坏死部位的主要结构为核崩解碎片及纤维素样蛋白。可用泼尼松、环磷酰胺、血浆置换改善病情,短期疗效较好,长期疗效仍有待提高。

4.其他

其他少见的病理类型有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PGN)和新月体肾炎等。

(二)继发性淀粉样变

长期存在炎性疾病的患者可能出现继发性(AA型)淀粉样变性,但由于有了更为有效的炎症控制手段,目前继发性淀粉样变性在RA患者中相对罕见。病理表现为肾小球体积增大,淀粉样物质在肾小球基底膜及系膜区、肾小管间质和血管处沉积,基底膜增厚,晚期毛细血管腔阻塞。免疫荧光检查可见较弱的免疫球蛋白和C3在肾小球毛细血管壁、系膜区、肾小管壁和间质小动脉壁沉积。电镜下可见系膜区和基底膜有特征性的无分支的排列紊乱的淀粉样纤维结构。淀粉样变肾病暂无特异治疗,一般会发展至慢性肾衰,但也有RA淀粉样变缓解的报道。RA淀粉样变可与MN同时或先后发生,也可与系统性血管炎和新月体肾炎同时发生。

(三)药物性肾损害

药物引起的肾脏损害是RA最常见的原因,从古老的金制剂,到最新的环孢素A均有较多的报道。

1.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引起的肾损害

NSAIDs是当前各种关节肌肉疼痛使用最多的药物,NSAIDs虽经不断改进,已开发出选择性环加氧酶2抑制剂,其对肾脏的损害仍不能完全避免。NSAIDs肾损害临床表现复杂,可出现急性肾衰竭,长期服药者可出现蛋白尿、血尿,也可出现肾病综合征,也可表现为慢性间质性肾炎、肾小管性酸中毒、肾乳头坏死、继发性尿路感染,以及逐渐出现慢性肾衰竭。

2.青霉胺引起的肾损害

青霉胺引起肾损害与剂量和用药时间相关,多发生在治疗2~24个月后,常引起蛋白尿和肾病综合征,病理上多为MN,少数为MsPGN,发病机制主要是青霉胺作为半抗原形成免疫性损害,及时停药或加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后能消失。

3.环孢素A(CsA)引起的肾损害

CsA作为一种新型免疫抑制剂,在器官移植广泛应用并取得较好的效果,由于其良好的选择性免疫抑制作用已被风湿科及肾脏科广泛应用,近年来也被用于RA治疗,但CsA有肾毒性,因而可以引起CsA相关性肾病。CsA肾损害有急性和慢性两类。急性CsA肾损害主要表现为急性可逆性肾衰,病理上为急性肾小管坏死、肾间质充血水肿及淋巴细胞浸润,小动脉中层黏液样改变、肾小球有轻度系膜增生。慢性CsA肾损害多发生在用药1年以上患者,表现为蛋白尿、高血压及渐进性肾衰竭。病理上表现为肾小管萎缩,肾间质局灶性条带状间质纤维化,小动脉透明样变及肾小球硬化。

4.继发于甲氨蝶呤的肾损害

甲氨蝶呤有免疫抑制和抗炎作用,主要由肾排出,其肾毒性与剂量有关,每天5~60mg/m2时很少发生肾毒性,而500~7 500mg/m2时常发生肾小管阻塞而导致急性肾衰竭,除此之外,该药对肾小管也有直接毒性作用。适度水化(保持尿量>100ml/h),碱化尿液(保持尿pH>7)可减少急性肾衰竭发生率。由于肾功能减退可使该药半衰期延长,故应根据肾功能调整用药剂量。

诊断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治疗

对RA肾损害的治疗,首先在于预防,即积极治疗RA控制其活动,有可能防止肾脏损害发生.对一个RA肾损害的患者。首先鉴别是原发还是继发(包括药物性损害)。RA原发性各种肾脏病变,可用泼尼松及免疫抑制剂治疗,既可治疗RA,又可治疗其引起的免疫性肾损害。对继发性肾淀样变,有人主张可试用糖皮质激素.但多数不主张用。由药物引起的肾损害,首先停用该药,如早期及时停药,大多可以恢复,对由于金制剂或青霉胺引起的肾病综合征,在停药后加用糖皮质激素,多数患者有效。对已经出现慢性肾衰竭的患者,可按慢性肾衰竭处理。

作者
卢燕雯;丁峰;顾勇
来源
实用内科学,第16版,978-7-117-32482-3,2022.06
上一篇:混合性结缔组织病肾损害 下一篇:系统性硬化症肾损害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