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membranoproliferative glomerulonephritis
中文别名 :系膜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炎
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embranoproliferative glomerulonephritis,MPGN)又称系膜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炎(mesangiocapillary glomerulonephritis),约占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10%,根据病因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根据病理特点可分为3型,即Ⅰ型、Ⅱ型(致密物沉积病)、Ⅲ型;最新的分类是根据发病机制分类,即免疫复合物介导性、补体介导性。本节讨论原发性MPGN。
MPGN的病因与发病机制目前认为与免疫学机制有关,主要是肾小球系膜与毛细血管壁中免疫球蛋白与补体的沉积。免疫复合物介导的损伤,主要是通过经典补体激活途径,其主要病因为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恶性疾病。补体介导的损伤是由于补体旁路调节失常引起的。约3/4的MPGN患者血中出现补体C3、C1q及C4降低,肾小球内有免疫球蛋白及补体沉积,提示旁路途径及经典途径均被激活而导致血中补体的降低。有三种类型的致肾炎因子可能与MPGN患者的低补体血症的产生有关,即经典途径的致肾炎因子(NFc或C4NeF)、补体放大反应过程中的致肾炎因子(NFa或C3NeF)以及终末通路中的致肾炎因子(NFt)。
以肾小球基底膜增厚、系膜细胞增生及系膜基质增多、毛细血管壁重构(系膜组织的插入和基底膜“双轨征”形成)为主要特点。光镜下可见弥漫性毛细血管壁增厚及内皮细胞增生,伴单核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浸润。系膜细胞和基质重度增生,并沿毛细血管内皮细胞间插入,毛细血管壁增厚。插入毛细血管壁的系膜基质与基膜有相似的染色,在嗜银染色下表现为双层或多层基膜图像,呈“双轨征”。系膜基质显著增加,毛细血管腔大部分闭塞,小叶结构呈分叶状。根据电镜下电子致密物沉积的部位可将MPGN分为三型:Ⅰ型内皮下和系膜区有致密物沉积;Ⅱ型毛细血管基膜致密层被大量呈带状分布的电子致密物取代,故又称电子致密物沉积病;Ⅲ型可见内皮下和上皮下致密物沉积,又可分为Burkholder亚型和Strife and Anders亚型Ⅰ型最常见,占80%;Ⅱ型和Ⅲ型分别占13%和7%左右。
有肉眼或镜下血尿,30%的无症状蛋白尿,半数患者有肾病综合征,肾功能不全也常发生。低补体血症是MPGN的重要临床特征,Ⅰ型MPGN,C3降低或正常、C4和CH50降低;Ⅱ型MPGN,C3降低、C4正常、CH50降低;Ⅲ型 MPGN,C3降低、C4正常、C5~C9降低。
MPGN的治疗建议见表3。对于表现为肾功能减退的成人患者,可试用阿司匹林和/或双嘧达莫(75~100mg,每日3次)治疗12个月,有报道可改善组织学变化,若无效,则及时停药。虽然目前还没有充足的证据表明激素和免疫抑制剂对成人MPGN有效,但一般仍认为隔天使用低剂量激素可能对肾脏有保护作用。对于有肾病综合征或肾功能减退的患者,也可试用免疫抑制剂。
研究报道,利妥昔单抗(RTX)对肾移植后复发的MPGN病例能够减少蛋白尿。
表3 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PGN)推荐治疗策略
![](https://cdn.pmphai.com/resource/file/59259774792192001650527936296/97d2d88a5227433984f9d4b998ee33ce.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