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疾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疾病 >  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症
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症
基本信息

英文名称 :focal segmental glomerulosclerosis

作者
袁敏;丁小强
英文缩写
FSGS
概述

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症(focal segmental glomerulosclerosis,FSGS)是一种包括多种病因及发病机制在内的临床病理综合征的诊断。临床主要表现为蛋白尿、肾病综合征,主要病理表现为部分肾小球(局灶)及部分肾小球毛细血管袢(节段)发生硬化性改变。本病对各种治疗的反应均较差,疾病呈慢性进行性过程,最终发生慢性肾衰竭。

发病机制

原发性FSGS机制尚不清楚。本病在不同人种间的发病率具有显著差异;有报道本病于MHC抗原全部相同的供肾移植后复发率达82%,不完全相同的亲属供肾者复发率为53%,而其他异体供肾复发率仅35%,提示遗传因素在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10%左右FSGS具有家族聚集性(家族性FSGS)。在肾小球硬化区可见IgM及C3颗粒样沉积,支持本病为免疫复合物性疾病。肾组织减少、缺血缺氧、血流动力学改变,即肾小球毛细血管袢内高压也是重要的发病因素。在致病因素作用下,肾小球内各种固有细胞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刺激,产生出大量的细胞因子介导固有细胞的活化,造成细胞外基质产生增多、血浆渗出,进而使毛细血管袢塌陷、闭塞,硬化逐渐形成。在这一过程中,肾小球脏层上皮细胞——足细胞,是主要的参与细胞。原发性FSGS病因不明,研究相继报道了suPAR、CLC-1、microRNAs等循环渗透性因子与蛋白尿相关,但其机制仍不明确。人类基因组计划(HAPMAP)和新一代测序技术极大推动遗传性FSGS致病基因的克隆定位,现已报道引起FSGS单基因突变,包括:转录因子、裂孔膜结构蛋白、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细胞骨架蛋白、细胞/细胞外基质、溶酶体相关蛋白、线粒体功能相关蛋白等。 nephrin(NPHS1)、podocin(NPHS2)和 CD2相关蛋白(CD2AP)为裂孔膜的重要组成蛋白,足细胞转录因子包括WT1、PAX2、LMX1B调节足细胞早期发育和分化,这些基因突变均可导致FSGS发生。TRPC6为足细胞膜表面的钙离子内流通道,突变后可导致钙离子内流增加引起发病。PLCE1属于磷脂酶C家族,调控肾小球发育,其突变可引起FSGS和弥漫性系膜硬化 (diffuse mesangial sclerosis,DMS)。 此外,ACTN4、MYH9等足细胞骨架相关分子突变也可与FSGS密切相关。

分类

(一)原发型(特发性)FSGS

1.非其他类型FSGS(NOS型)

2.尖端型FSGS

3.塌陷型FSGS

4.细胞型FSGS

5.门周型FSGS

(二)继发型FSGS

1.HIV感染

2.静脉毒品(海洛因)滥用

3.其他药物(帕米磷酸、干扰素)

4.基因异常(in podocin、α-辅肌动蛋白 4、TRPC-6)

5.肾小球肥大

(1) 病态肥胖。

(2)镰状细胞病。

(3)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

(4)缺氧性肺病。

6.肾单位减少

(1)单侧肾发育不全。

(2)先天性肾单位减少症伴代偿性肥大。

(3)反流间质性肾炎。

(4)局灶性肾皮质坏死后。

(5)肾切除术后。

病理学

光镜:肾小球病变呈局灶性(仅累及部分肾小球)、节段性(仅累及部分肾小球毛细血管袢)硬化分布是本病特征性的病变。病变常从皮质深层或近髓部位肾小球开始,逐渐扩展至肾皮质。各个肾小球的病变程度轻重不一,节段性硬化的范围亦不相同。节段硬化的肾小球内可见泡沫细胞(单核巨细胞吞噬低密度脂蛋白形成),并可见节段袢与邻近的囊壁粘连。炎性细胞常聚集在节段硬化处。未硬化的肾小球病变轻微或呈弥漫性系膜基质增生改变。硬化肾小球比例较高时,相对完好的肾小球体积代偿性增大。早期就可以出现明显的肾小管-间质病变。在肾小管常可见到基底膜局灶增厚和萎缩,伴间质细胞浸润及纤维化。小动脉内膜玻璃样物质沉积和小动脉透明样变亦很常见。

按2004年国际肾脏病理学会FSGS病理分型标准,光镜下FSGS可分为五型:门周型、细胞型、顶端型、塌陷型和非其他类型(NOS型)。

免疫荧光:非硬化性肾小球节段通常不会有免疫荧光着色或补体沉积,硬化节段毛细血管袢可有C3、C1q、IgM呈不规则颗粒状、团块状或结节状沉积。

电镜:FSGS的超微结构特点为非特异性,肾小球上皮细胞呈广泛的足突融合,系膜基质增多,毛细血管塌陷,电子致密物沉积,上皮细胞和内皮细胞空泡变性。

临床表现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实验室检查

尿常规检查可有血尿、蛋白尿,血清蛋白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可有不同程度的肾功能异常,血清补体一般正常,免疫球蛋白可降低。

诊断与鉴别诊断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治疗

大剂量长期激素治疗是FSGS的主要治疗。初始用泼尼松60mg/(m2•d),最多用到 80mg/d,建议初始大剂量泼尼松使用至少4周,如果能耐受,为达到缓解,可持续16周或直至完全缓解,缓解后缓慢减量。对于复发患者,重复激素疗程可能再次达到缓解,需延长疗程(>6个月)。对于频繁复发的激素依赖性患者,可加用环孢素(CsA)。大剂量激素可达缓解,但有些患者不能耐受口服泼尼松,可换用静脉用甲泼尼龙30mg/(kg•d),最大剂量为1g,隔日1次。

激素抵抗性患者,加用环磷酰胺或CsA、他克莫司(普乐可复、FK506),可能会有一定效果。一般常用 CsA剂量为 5~6mg/(kg•d)口服,大部分患者于1个月内起效,但75%的患者在减量或停用时复发;若4~6个月后仍无反应,应予停药。对于慢性肾功能不全及已有严重小管间质病变的FSGS患者,CsA可加快其进展,应慎用。肾功能异常者起始剂量宜为2.5mg/(kg•d),血肌酐在 2.5mg/dl(221μmol/L)以上者忌用,通常在CsA治疗获得缓解后12个月以上缓慢减量,以减少复发。FK506常用于CsA治疗无效或依赖患者,建议剂量为0.05mg/(kg•d)。吗替麦考酚酯(MMF)对部分激素或CsA不敏感的FSGS患者可能有效果,建议剂量为750~1 500mg/d,分2次口服。

ACEI/ARB能改善FSGS的肾脏病症,且远期预后良好,因此该治疗应在其他抗炎及免疫抑制疗法基础上使用,即使其有高钾血症、减少肾小球滤过率等不良反应,仍应酌情使用。

病程与预后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来源
实用内科学(第16版),第16版,978-7-117-32482-3
上一篇:微小病变肾病 下一篇:膜性肾病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